熱門:

2016年2月15日

王玉清 珠三角發展

中美角力下 進一步開放

中美本不在一個發展水平,本應不是競爭對手的級別,但是多年來,美國的假想敵一直是中國,中美間的角力主要發生在亞太地區及人民幣領域。貨幣之戰不僅涉及到貨幣和證券等金融市場,也涉及到大宗產品的價格,以及由此帶來的國際利益分配,錯綜複雜,關係微妙,本文捨難取易,只談區域競爭與合作。

本月,頗受矚目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在紐西蘭簽署。對於美國、日本、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亞、紐西蘭、越南和其他5國來說,該協定的正式簽署結束了長達數年的進程。協定簽署後,12個國家還需要開始啟動相應的協定批准程序,他們將有2年時間完成該程序,亦即TPP將於兩年之內正式生效。屆時該協定除將對近18000種類別的商品降低關稅之外,還將為全球五分之二的經濟制訂商業規則。

TPP簽署後,商務部國際司負責人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TPP內容廣泛,中方正在研究,評估工作也在進行中。……中國將繼續按照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路』要求,積極參與和推動本地區高度透明、開放和包容的自由貿易安排,我們希望亞太地區的各項自由貿易安排能夠相互促進,共同為亞太地區的貿易投資和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地區合作有較強政治博弈

鑑於中國崛起所引發的「東亞競爭性區域主義」的連鎖效應,美國開始關注並積極籌謀重新掌控亞太地區的一體化。2008年,美國高調宣稱將考慮參加TPP談判。2009年,與美國加入TPP談判相隨,秘魯、越南和澳大利亞也宣布加入TPP談判,TPP由P4轉變為影響力更大的P8。之後又增加到今日之12國。

由於美國的強勢介入,TPP甚囂塵上,成為美國在傳統的自貿協定和WTO之外推動自由貿易的新途徑。但是,TPP仍然只是亞太區域一體化中的一個因素,儘管它確實重要。

在美國主導的TPP中,其實質是維護美國的經濟利益,摒除WTO中諸多的例外條款,及擺脫進展緩慢的拉鋸式談判。然而,國際經濟的全球化和區域化一直是兩個相互影響的課題。以GATT和WTO為代表的經濟全球化進程每每遇到膠着,區域化便風起雲湧,歐洲、美洲、亞洲、非洲,乃至大洋洲,莫不如此。

綜觀亞太地區,最早的區域性組織應該是1961年成立的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的前身——東南亞聯盟,以及後來擁有21個成員經濟體的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東亞地區出現了多個次區域性合作與對話機制,如東南亞以東盟為核心的3個「10+1」、「10+3」和「10+6」等合作框架,東亞峰會,以及東亞雙邊貨幣互換機制,許多APEC成員國也加速同區域內外國家和地區創建雙邊或多邊的FTA/RTA。

2004年,APEC工商諮詢理事會曾提出從2007年開始,建立包括21個成員的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的倡議。在2012年東盟峰會上東盟10國與澳大利亞、中國、印度、日本、韓國、紐西蘭等共16個國家的領導人,正式批准啟動了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談判。

亞太地區合作背後有着較強的政治博弈,這也是該區域一體化進程中,一直呈現眾多次區域和雙邊FTA在亞太地區交織的狀態。從WTO的統計中也可以直觀地看出,亞太地區的雙邊和多邊協定頗多。

事實上,美國在大力推動TPP,並宣稱不應讓中國制訂商務邏輯的同時,也沒有忘記中國這個潛力巨大的新興市場。同樣在2008年,中美之間也開始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談判,即中美兩國的雙邊投資協定(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y,BIT),截至2016年1月,該談判已經進行24輪,目前總體進展順利。而美國2012年版的BIT,不僅是TPP的重要標準,也理所當然是中美談判的重要標準。

一旦中美兩國間達成BIT協定,即使中國不加入TPP,也同樣會收到相似條款的制約。這也是中國高層敢於提出「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路」的底氣。

儘管中美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差巨大,但是中國對美國長期保持巨額貿易順差,一直備受美國商界指摘。從中國來看,至少官方一直認為這種貿易不平衡源自美國「有錢不賺」——美國對一些高科技產品出口中國實施了過於嚴苛的管制;而美方則認為在華投資領域受限,制約了雙方進一步的經貿合作。

2008年起,中美BIT談判啟動。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曾認為,如果中美BIT能在奧巴馬任期內簽署,未來5年,美資有望在華新闢一個2000億美元的「美國投資市場」,若再算上該市場帶來的關聯交易,則有望達到4000億美元。

從中美雙邊投資協定第19輪中美BIT談判取得進展,首次交換負面清單出價,正式開啟負面清單談判。到第21輪談判,中國開出的投資負面清單列出了35至40個外資禁入行業,至今卻再沒有更新的內容在報道中出現,只有「雙方圍繞各自的負面清單展開深入磋商」的評論式內容。可見細節爭議仍然巨大。

大珠三角在開放中最受益

中國從經濟改革開始,就一直沒在開放領域退縮。1999年,中國克服重重困難與美國達成雙邊協議,正好是亞洲金融風暴肆虐之時,東亞國家和地區對外向型經濟的前景心存疑慮,但中國在此時的低谷切入收穫了經濟全球化的成果。無論是內因主導還是外因主導,「入世」構成了過去中國重要的改革紅利。「入世」之後的12年是中國經濟騰飛的12年,是中國經濟擺脫低收入陷阱成功邁向中等收入國家的12年。

2013年,剛從金融海嘯中走出來的全球經濟,再次面臨美國改變量化寬鬆正常的影響,經常賬戶逆差、財政赤字和通脹較高的印度、巴西、印尼、泰國等新興經濟體再度受到衝擊。中國以極大的政治勇氣選擇在這個時候再度逆勢而上,推出「一帶一路」倡議,布局全球合作。

在中國逐步開放的過程中,一方面大珠三角地區整體最為受益,在東莞出現了「世界工廠」;另一方面,作為中國開放「視窗」的香港,卻備受冷落的滋味。今日的開放格局與往日有了很大差別,金融和服務市場的開放是投資開放最重要的領域,也是眾多細節之所在。大珠三角,或者說,至少是香港,在這些領域具有極大的優勢。

這些優勢有產業規模,也有人才聚集,還有制度和執行效率。只要在中美角力的國際競爭中,珠三角不故步自封,不畫地為牢,不以鄰為壑,這裏就可以在中國的進一步開放中,再次先行一步,在「一帶一路」上,籌謀重要地位。

作者為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研究員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