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1月12日

畢老林 投資者日記

大衞寶兒與金融創新

1月11日,周一。在財經專欄寫音樂相關題材,未免不倫不類。然而,剛因癌病去世、享年69的英國歌星大衞寶兒(David Bowie),既是搖滾樂殿堂級人馬,亦是國寶級藝人。2012年倫敦奧運,主辦國於開幕禮上盡「晒」英倫文化,當中便有這條樂壇變色龍的貢獻。由此可見,大衞寶兒非但是流行音樂icon,亦是跨世代跨國界的文化icon。這樣的人,當然值得一寫。

寶兒是老畢青少年時代偶像之一,但在我剛接觸搖滾樂的那些年(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寶兒與不少同輩樂人一樣,創作力已過巔峰,作品新不如舊。最能代表大衞寶兒前衞風格的佳作,如Space Oddity、Changes、Ziggy Stardust、Heroes以至Starman,都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的創作;八十年代以後的China Girl、Let's Dance等,受歡迎程度也許更勝當年,惟歌聲中聽不出靈魂,追隨者難免感到創作人江郎才盡。

三十年一瞬即逝

寶兒多姿多采的私生活,今天見報的EJ Global必有圖文並茂的「追憶」,這裏就不浪費筆墨了。值得一提的是,寶兒在衣飾穿戴、面部化妝等形象工程自成一格,日本知名藝人澤田研二,以至本港已故巨星羅文、張國榮,據聞都很崇拜他。欣賞寶兒者,固然對他開創潮流前衞進取讚口不絕;不喜歡的人,無不批評他標奇立異嘩眾取寵。老畢年輕時很愛模仿寶兒打扮「招搖過市」,惹得畢爸爸大動肝火,父子倆為此曾鬧過不快。三十年一瞬即逝,聞寶兒離世,能不唏噓?

說到前衞,大衞寶兒的建樹並不限於音樂和形象開拓,在今天已成潮語的「金融科技」(fintech)領域,這位天皇巨星也堪稱前輩高人。心水清的讀者想必猜到,老畢說的乃「寶兒債券」(Bowie Bonds)和發債背後的證券化(securitization)概念。

開證券化先河

在香港主權回歸中國的1997年,寶兒做了一宗交易,為名下300首歌曲未來的版稅收入作證券化安排,一舉籌得5500萬美元;根據協議,金曲日後產生的收入,跟寶兒再無半點關係。這批債券票息率7.9厘,1997年的利率水平,自非今天超低息可比,但「寶兒債券」獲給予投資級別信貸評級,頗受投資者歡迎,為同類安排樹立了一個楷模,照辦煮碗發債集資的藝人陸續有來,知名度較高者便有洛史釗活(Rod Stewart)和占士布朗(James Brown)兩位。

今時今日,證券化自非新事物,許多人更把這種意在分散風險、結果反令風險跨地域擴散的財務安排,視為金融海嘯罪魁禍首。

經過零八災難,證券化一詞蒙上污點,但大衞寶兒開此先河後,以手上資產和以此產生的現金流作保證發債集資,非但在藝能界引發跟風潮,杜莎夫人蠟像館、國際足協以至因TMT(電訊、媒體、科技)泡沫爆破陷入財困的電訊集團,亦紛紛利用同一概念,把門券收入、服務費等未來收益提早「變現」。就連香港政府,早十年八年庫房尚未「水浸」,也曾以五隧一橋收入作保證發債集資。由此足證,經歷金融海嘯,證券化雖「功過相抵」,但「寶兒債券」面世後幾年,全球公私領域皆運用這個概念籌集資金,稱大衞寶兒為這方面的先驅,並非在其臉上貼金。

先見之明令人佩服

寶兒只是藝人,並非財務專家,在證券化道路上先人一步,背後自有高人指點。據知情者所言,寶兒原先計劃把金曲版權賣斷,但經其商業經理和財圈名人David Pullman游說下,同意把版稅收入證券化並保留對金曲擁有權的方案,最符合寶兒個人利益。

在證券化上,寶兒只是聽從金融工程師和身邊謀臣之議,算不上什麼個人創見。老畢佩服他的是,早在互聯網剛興起惟尚未全面普及的1997年,David Bowie便預見音樂行業迅速沒落,版權、原創人知識產權等藝人視作理所當然的保障,不出十年將不再存在。在寶兒眼中,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擋這個趨勢,假裝不見只屬自欺欺人,於事無補。

唱片業過去十年的蕭條,不就證明了寶兒早在二十年前所說的一切嗎?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