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12月30日

廖群 華夏視野

當下香港GDP比GNP更重要

最近香港特區政府與中央政府又簽訂了新的CEPA協議。此新協議着眼於中港兩地的服務貿易自由化,主要是將去年簽訂的港粵服務貿易自由化協議的開放措施擴展至內地全境。其實,所謂的開放主要是允許與鼓勵香港服務業企業及專業人士進入內地的服務業市場,而關於內地服務業企業及專業人士進入香港市場,只是重申一貫的基本無限制政策,基本無涉及鼓勵措施。

允許及鼓勵香港服務業企業及專業人士進入內地服務業市場,是CEPA 12年來的奮鬥目標之一。但從實際效果來看,進展不盡人意,政府及市場所期望的香港服務業企業及專業人士,尤其是專業人士進入內地服務業市場的高潮並未出現,甚至可以說未見多大的動靜。

新CEPA難抱太大期望

究其原因,一是由於內地本土服務業企業,以及專業人士的服務水平提升很快,與香港及海外的服務業企業及專業人士之間的水平,差距大大縮小,因而對於後者的需求明顯減弱。二是在這種形勢下,加之內地服務業成本大幅上升,內地服務業市場不可能對香港服務業企業及專業人士,提供太多的待遇優惠, 香港服務業企業及專業人士,尤其是專業人士對於開拓內地服務業市場的積極性並不強烈。所以,即使新CEPA開放措施力度不小,對於其效果卻不能抱太大期望。

其實,本文想探討的是另外一個問題,即現時香港經濟最需要的,是香港服務業企業及專業人士跨境進入內地服務業市場,還是反方向的跨境進入呢?從宏觀角度來考察,這個問題就是,現時香港最需要的是提升GNP(國民生產總值)還是提升GDP(國內生產總值)?

服務業空心化後果嚴重

GDP與GNP的差別,相信大多數讀者都知道,簡單而言就是GDP是指在本地生產與提供的產品與服務總值,而GNP是指本地居民,無論是在本地還是在海外生產與提供的產品與服務總值,即GNP = GDP +(本地居民在海外生產與提供的產品與服務總值)-(外國居民在本地生產與提供的產品與服務總值)。由此不難看出,香港服務業公司及專業人士開拓內地服務業市場提升的是香港的GNP,而非GDP。

當然,以此種方式提升香港的GNP,也意味着部分香港居民(進入內地市場的服務業公司老闆及專業人士)收入的增加,對香港無疑是有利的。可是,此將帶來兩個問題。第一,如果香港的服務業公司及專業人士大舉進入內地服務業市場,雖能給這些公司與專業人士帶來收入,但可能將香港經濟置於繼製造業已「空心化」後,服務業又逐步縮小的境地,長遠而言對於香港經濟的發展將是非常不利的。人們現在不時抱怨香港製造業佔GDP比重只有區區不到5%,期望能夠重振高端製造業。如果服務業也不斷外移,那香港的經濟活動還能剩下什麼呢?沒有了經濟活動,那700餘萬人的就業如何維持呢?第二,也可能更為重要的是,進入內地的服務業公司老闆及專業人士畢竟是少數,他/她們受益並不意味着香港廣大居民受益。

專才恐加劇貧富懸殊

當然,這些老闆及專業人士收入的提高會增加他/她們在香港的消費,進而促進香港的GDP及就業。但要知道,由於他/她們所佔人口比例的細小,同時他/她們大多數為有錢人士因而邊際消費量並不大,對此效應不能抱太大期望。反而,他/她們與廣大香港居民的收入差距將拉大,從而加劇香港已經非常嚴重的貧富懸殊問題。

只有直接地增加GDP,即增強香港內部的經濟與商業活動,才能保持本土的充分就業,增加整體居民收入,惠及全港居民。GDP增加了,意味着更多的產品與服務在本地生產與提供,將提升在本地運營的公司的盈利能力,從而保持本地的就業與工資水平,進而廣大香港居民真正得益。只有這樣,廣大香港居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保持並不斷提高,且貧富懸殊才有可能逐步縮小。

誠然,GDP與GNP的關係是大多數發達經濟體所面臨的挑戰。經濟發達了,本地市場需求難以滿足公司及專業人士的供給能力,企業與專業人士走向外部市場勢在必然。

但任何事情過度了都會產生負面效應,現在大部分發達國家均面臨此種負面效應及所引起的挑戰,因而正在採取措施應對,無怪乎美國這些年來一直在努力促進「製造業回歸」。

香港也是一樣,當年製造業搬遷至珠三角有其歷史必然性,也給香港經濟帶來了莫大的益處,但也給當今的香港經濟帶來了製造業「空心化」的問題,使得很多人正在考慮在這一方向上往回走一些,建立高端製造業。服務業已是香港經濟的唯一支柱與希望,更應該注意「空心化」問題,不僅應避免「空心化」,而應盡量使其更加充實。這一需要在現時香港的經濟環境下更為迫切。

跨境需求不斷減弱

香港GDP增長這些年來不斷減速,除了外部環境轉差外,還歸因於內部經濟活動的日益疲弱。內部經濟活動日益疲弱,對於以服務型經濟香港而言就是外來,特別是來自於中國內地對於香港本地服務業跨境的需求不斷減弱。

金融服務跨境需求雖有不少新亮點,如作為人民幣離岸服務中心,作為內地企業「走出去」的資產管理中心,以及作為內地個人「走出去」的財富管理中心等,貿易、旅遊與專業服務的跨境需求均在下滑,使得總體跨境需求呈現不斷走軟之勢。

所以香港經濟的當務之急應是充實內部的經濟活動,而這就要求增強外部,特別是內地企業與個人在香港服務業市場的經濟與商業活動,並不是相反地增強香港服務業企業及專業人士在外部,包括在內地服務業市場的經濟與商業活動。

首要充實內部經濟活動

為此,今後香港與內地服務業方面的合作,應以吸引內地的企業與個人更多地跨境至香港來建立分公司或尋求各種投資、貿易、旅遊及專業服務為主, 而不是相反方向。好在內地企業與個人都在尋求「走出去」,中央政府也在加快對外開放,並鼓勵香港在這一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在此形勢下,香港特區政府及商界應該有力地抓住這一機遇,爭取香港在作為內地企業與個人「走出去」與中央政府對外開放的中轉站方面做得更好更強,由此獲得更多的本地經濟與商業活動。

因此,應建議中央政府鼓勵更多的內地企業在港設立投資管理公司,更多的內地個人利用香港銀行的私人銀行或財富管理服務,並在港設立更多的「一帶一路」戰略相關機構,以保持今後香港GDP以一個體面的速度持續增長。

作者為中信銀行(國際)首席經濟師兼研究部總經理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