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11月25日

徐明慧 妙畢可言

香港基金行業發展須打破三大障礙

在香港金融服務的發展過程中,基金管理行業快速增長,成為促進香港繼續繁榮發展的重要領域。今年5月,內地和香港證監會宣布兩地簽署《關於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安排的監管合作備忘錄》,允許合資格的內地與香港基金在對方市場銷售。

過去一年,「滬港通」以及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安排相繼啟動,進一步推動了內地和香港資本市場互聯互通,令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發揮更重要的作用。為了保持香港在亞洲市場的領先地位,基金管理公司必須看清未來的機遇和挑戰,深入了解行業的發展趨勢。

由於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優勢,香港為基金管理行業的發展提供肥沃的土壤。近期,畢馬威與香港投資基金公會共同撰寫的一份報告指出,大多數受訪基金管理公司認為,香港在未來五年有望保持其作為亞洲主要資產管理中心的地位。

保持地位不可故步自封

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香港基金銷售總額超過300億美元,升幅達到55%,其資產淨值高達70億美元,同期增長了60%。香港將繼續作為進入中國內地和亞洲其他地區的有利通道,成為海外和內地企業的投資聖地。

香港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完善的監管框架、豐富的人才庫和環境軟實力。以普通法傳統和國際標準相結合,香港的監管制度為投資者提供其他地區難以匹敵的透明度。通過本地智庫,香港持續為基金管理行業孕育和輸送經驗豐富的專業人才。另外,國際化的氛圍、完善的生活設施以及大量的工作機會,為香港營造了一個吸引人才的良好環境。

然而,許多投資人士認為,香港不能因滿足於現狀而故步自封。目前,香港仍然扮演着基金產品的分銷商角色, 而非製造商,其中大多數基金仍然是離岸註冊。來自人才、監管及營商成本方面的挑戰,亦可能對香港的發展帶來威脅。

近年來,出生率的持續下降和預期壽命的延長,將影響香港基金管理行業的發展趨勢。過去,基金被視為富人的專屬產品,現在愈來愈多人將其視為退休計劃的一部分。人口快速老化一方面推動強積金改革,為基金行業提供大量商機,另一方面卻帶來人才短缺的挑戰。

人才匱乏制約發展

根據基金管理企業的高管預測,未來所有的工種可能會出現人才短缺問題,特別是法律和合規部門。加上內地與香港合作的加深,一批在香港設立的內地公司也加入專業人才的爭奪戰中。擁有內地客戶銷售經驗且普通話流利的人才需求巨大,將導致企業的人員成本持續攀升。業內人士反映,即使公司找到合適的專業人才,也要面對留住人才的壓力。在他們看來,薪酬增長和頻繁的人員流動是未來五年內企業必須應付的最大挑戰。

許多公司試圖通過重新調配其他部門的員工、培訓員工適應新的角色、或加倍努力招聘外部人才來解決人才短缺的問題。不過許多基金強調,縮小人才缺口需要一個由政府支持的長期戰略,這方面需要在文化和教育上做大量的工作。為破解人才難題,現今的企業可能需要突破傳統,提供靈活的工作環境和良好的發展機會吸引年輕的專業人才。

合規成本可能攀升

基金企業在積極尋求解決人才問題的金鑰匙時,也要看到監管支持對行業發展的重要性。雷曼迷你債券泡沫爆破後,監管機構和金融行業正在努力重建彼此之間的信任。目前,監管機構和基金企業之間的關係還有可以提升的空間。

許多基金經理表示,他們十分擔心未來該行業可能要面對監管機構更嚴格的審查,相關的合規成本可能會上升。他們希望,監管機構引入更多商業準則,以確保監管條例反映行業實際狀況,如消費者的需求和市場發展等,進一步改善行業和監管機構的關係。

電子渠道衝擊傳統分銷平台

另一方面,為了保持香港與內地的聯繫,基金經理認為,香港與內地監管機構之間加強協作和政策制定,將推動整個行業的增長。他們希望,不論香港與內地的關係如何發展,香港應繼續將自己與其他地區及全球基金管理中心進行對比衡量,並加強與其他市場的聯繫,包括雙邊關係和基金跨境互通計劃(fund passporting initiatives),以促進行業發展。

在數碼技術不斷滲透的時代,愈來愈多年輕的客戶希望通過網上和移動平台獲得投資諮詢服務並進行交易。電子渠道可能將超越零售銀行和私人銀行,成為未來五年內增速最快的分銷平台。同時,移動設備上的應用程式也日益成為企業與客戶互動的新興平台,香港基金管理行業面臨着如何順應數字化創新發展的挑戰。

目前,基金的分銷大多數局限於中介機構。相比之下,電子渠道提供了一個全新、高效的打入市場的方法,有助於降低最終投資者的成本。在中國內地,基金管理行業已全面實現了線上銷售和分銷,客戶可通過網絡平台管理投資。在此大環境下,與內地的進一步融合將不可避免地令香港加快採用數碼技術的步伐,因為本地基金要盡力滿足習慣於通過手機管理投資的新顧客,而且雙方機構和監管部門需要分享更多的資訊,否則可能影響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地位。

總體而言,隨着香港和內地市場的聯繫更為緊密,監管環境日趨複雜以及分銷渠道趨向數字化,基金管理公司應了解客戶的理財計劃需求,巧妙利用技術和工具,更高效地為客戶提供創新的解決方案。

作者為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