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9月8日

曾國平 經濟3.0

適度有為保護零售業?

還記得十多年前讀大學時,喜歡到尖沙咀星光行的書店打發時間。後來,書店搬了,廣東道上有愈來愈多遊客,名店開了一家又一家,從早到晚都擠擁,尖沙咀於是少去了。

上周末,在尖沙咀午飯過後,到附近的街道和商場走一圈,發覺旅客明顯的比早幾年要少,名店門外再沒有長龍,不用在人篋陣中左閃右避,彷如回到過去。

門可羅雀,除了引發傳媒報道的店舖減租退租潮,亦反映在數據之上。上月香港採購經理指數(PMI)為44.4,是2009年4月以來最低。旅發局公布的今年7月整體訪港旅客數字,亦按年下跌8.4%至492萬人次,當中內地旅客更跌了9.8%至385萬人次。

零售管理業協會主席麥瑞琼認為港人必須團結, 否則「沒有將來」。自由黨的批發及零售界立法會議員方剛形容業界環境比SARS時更差,「政府一定要做啲嘢」,建議開放包括青島及哈爾濱等的六個自由行城市。特首梁振英更語重心長,指出「趕客容易請客難」,反對任何破壞香港好客形象的行為和言論。

公道一點看數據

現在的業界環境是否比SARS時更差?就以剛才提到的PMI為例,是由2009年初的高峰逐步下跌,以50為界限,由增長轉為收縮。不過,今天的44.4絕非近年見過最差的表現:2008年金融風暴,加上2003年SARS,都有PMI跌破40的紀錄。

講勞動市場,SARS未發生已有當時唐英年局長的一句「有生之年,香港失業率都不會回落至1997年的2.5%」,後來最慘烈的時期失業率一度升至8.5%;但香港最近五年失業從未升破4%,今年旅遊業零售業收縮亦未見失業率上升。方議員說「SARS幾個月就過去,而家睇唔到幾個月後可以恢復」,更是有點誤導。

SARS之時,沒有人知道事件何時收科,一片不穩定的氣氛之下,香港經濟衰了不只幾個月,失業率要到2005年才回落至6%以下。今天的情況比SARS更差之說,有點危言聳聽。

內地旅客下跌,當然受多個因素影響,問題是那些重要、那些不重要,不是高官政客業界說了算。反水貨客示威、滙率、內地經濟不景氣、股票暴跌,那些因素最能解釋香港旅客數字的變化?還是答案更簡單,旅客數字下降只是4月深圳開始推行的一周一行開始見效?

我曾在友報指出,澳門和香港的內地旅客數字比例和增幅一直相當吻合,有參考價值。不過,澳門有賭業,傳說亦是來歷不明「資金流」的好去處,極受打貪等政策影響,未了解兩地同遊的旅客比例以及兩地旅客的特徵,單從兩地計算出「佔中」或反水貨示威的影響未必可靠,加上兩地基本上用同一種貨幣,亦看不出滙率對旅客的影響。

政府和業界有心有力,何不做一個更認真的計量研究,比較香港以及其他內地人熱門旅遊地區(如日本、美國、泰國等)過去的旅客數字,推算出不同因素的影響?到底旅客數字的上落,是否由政府控制不了的外圍因素決定?政府要「適度有為」,也要從找出事實真相開始。

政府特別照顧零售業?

近期在電視常常見到的廣告,是「零售乜都有」, 指出加入零售業的各種好處,又「機遇無邊」又「前途無限」,目的是吸引香港的大好青年入行。這廣告在此時此刻播放,有點搞笑。

翻查舊聞,原來在2014至2015年財政年度的預算案,財爺接納零售業人力發展專責小組的建議, 撥款1.3億元支持行業,這些生不逢時的廣告便是建議的「產品」之一。這個在2013年成立的小組,指出香港零售人手短缺,政府可以花錢在多方面支援業界。除了拍廣告改善業界形象,建議更包括加強零售業的職業教育和培訓,為學生提供體驗零售工作機會,更推出「零售業支援計劃」,政府夾份出錢協助業界提高生產力。總之,政府要花資源特別照顧零售業。

香港人見慣政府亂使錢,一億幾濕濕碎也,是否值得在此不贅。更重要的觀察,是政府那邊廂零售業處理有關人手的供應問題,見內地旅客下跌,業界這邊廂又要求政府爭取多開幾個自由行城市應付需求問題。前者慢幾拍,後者未知會否成事,但自由行城市不是立刻話收就收話放就放,到時旅遊業復甦再加多幾個自由行城市,尖沙咀可能又再迫過。

這事例突顯出的,是政府「適度有為」的局限:政策推出需時,易開始難結束,就算政府眼光再準, 都容易成為如零售業廣告般的「過度無謂」。再者,政府政策受利益團體左右,又怕迫又怕成街金舖的一般市民是散兵游勇,不及齊心事成的旅遊業界、零售業界有影響力,結果是相關行業「大到不能倒」有政府撐腰,雖未到包賺冇蝕的地步,但至少會有政府伸出援手。政府選擇性保護某一行業,未必是社會資源(如舖位、勞力)最有效率的分配,「適度」與否值得懷疑。

作者為香港城市大學經濟及金融系客座副教授/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