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8月31日

張玉閣 珠三角發展

探索建立粵港澳灣區統計制度

香港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中的功能和角色, 目前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和商界人士均從各自角度提出了各種意見和建議。重新思考香港發展與國家戰略的關係,與特區政府施政力求從政治轉向經濟民生一起,成為「後政改時代」香港社會思考外部機遇,把握和內部重心調整的兩條主線。

儘管「一帶一路」戰略並非新概念,但直到2015年3月底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這一戰略的具體內涵才得以清晰。當中與香港有關的內容是在「中國各地方開放態勢」一節中,關於「沿海和港澳台地區」的論述,提出要「充分發揮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福建平潭等開放合作區作用,深化與港澳台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

世界都會區通用作法

「粵港澳大灣區」被寫進文件,意味着這一概念為國家認可,相對而言,粵港澳更多的是作為一個整體參與「一帶一路」國家戰略。香港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功能和角色固然重要,但粵港澳區域協同發展和共同發展不可忽視。

「粵港澳大灣區」不過是老話題新提法。從經濟地理和城市地理角度看,所謂「灣區」,與大都會(Metropolis)、大都市(Megalopolis)、都會區(Metropolitan Area)、融合大都會區(Integrated Mega-urban Region)等概念並無本質區別,都是城市集合體的概念,但由於城市集合方式不同,結果也就各異。

「灣區」更類似都會區(Metropolitan Area),是指以某個或若干個規模較大的城市為核心,向周圍輻射而構成的城市集合,有的都會區並非行政建制,有的都會區僅具有統計意義。美國傳統上把紐約市所屬5個區及分屬於紐約、新澤西和康乃狄克三個州的26個縣(合計面積3萬多平方公里,人口1800多萬)稱為紐約都會區。這個都會區更多被視為統計概念上的都會區(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美國另一個著名的都會區三藩市灣區,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統計灣區的特徵。

由此可見,經濟統計意義上的都會區或灣區,在世界城市發展和城市群形成進程中是一種客觀存在,都會區或灣區統計也是一種慣常的約定俗成。建立統計指標體系,開發統計產品,是世界都會區或灣區通用的作法。統計具有綜合功能,是將區域內的城市和人口、經濟和產業、社會和民生、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文化建設和生態保護等連成整體的紐帶,也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健康與否的溫度計和體檢表,更是區域形象展示的重要手段、區域知名度提升的重要方式。都會區或灣區統計資料的變化軌跡,就是都會區或灣區內城市自身發展和彼此合作的軌跡。

統計並非簡單枯燥的資料,而是哲學意義上的認識論和科學意義上的方法論。時至今日,統計愈來愈廣泛應用於自然、社會和人文科學領域,並對政府和工商業的決策形成重要支撐。

矽谷指數體系基礎上形成

進入21世紀,統計應用創新層出不窮,以往主要對資料進行加工整理的記錄統計,正在向根據樣本資料進行預測的推斷統計轉變,統計決策科學有了長足發展;IT技術使得統計的資訊收集處理功能、服務於決策的諮詢功能、對某一領域和事項定量檢查監測和預警等監督功能,以及三個功能之間的協同等進一步得到提升和強化,統計實踐的深度和廣度也不斷發展。將統計用於區域經濟、社會、民生、生態的合作與發展,有利於對區域發展的整體性和協同性的認知。

但在以往粵港澳區域合作中,統計這一獨特功能和統計概念上的灣區的重要性並未引起足夠重視。着眼現狀與未來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有必要借鑑世界都會區和灣區的作法,探索建立灣區統計制度,以發揮統計對灣區發展的推動作用和整合功能。

探索構建「粵港澳灣區指數」。矽谷指數(Index of Silicon Valley)是矽谷網路聯合投資公司(Joint Venture)為促進矽谷持續發展而制定的一個地區評價指標體系,也是三藩市灣區經濟發展的晴雨錶,人口、經濟、社會、空間和地方行政管理是矽谷指數長期關注的五個方面,近年來生態和金融的部分指標也被納入指數體系。可以借鑑矽谷指數的作法,探索構建「粵港澳灣區指數」,使之成為評價、檢測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現狀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結合灣區要素具有自身特點、統計制度存在差異等實際情況,在矽谷指數體系基礎上形成粵港澳灣區指數體系。兩級指標可由人口(人才)、經濟(收入、創新)、社會(健康、安全)、空間(環境、交通、土地使用、住房、商業地產)、管理(稅收、政府服務、區域融合)、生態(環境品質、產業迴圈、能源結構)、金融(金融發展、金融創新、風險投資)等構成。初期主要納入港澳深珠等城市的資料,隨着灣區經濟發展及指標體系的成熟運作,陸續納入灣區其他城市的資料,同時調整完善指標體系,最終形成較為完善的粵港澳灣區指數。

初期擴展香港現有統計產品

設計開發灣區專項統計產品。根據推動灣區經濟發展的需要,共同設計開發灣區專項統計產品。採取成熟一項推出一項,城市資料具備一個就增加一個城市的漸進方式,逐步完善和陸續推出。

鑑於香港的統計制度及統計方法和統計的連續性、完整性較好,初期可將香港現有部分專項統計產品擴展為灣區專項統計產品。有的專項統計產品可以進行灣區城市全覆蓋統計,有的則限於部分城市統計。

具體專項統計產品的設計開發如:香港境外分支機構統計——灣區總部經濟統計;香港電子產品及電子行業統計數字——灣區電子產業及產品統計;香港高等教育機構的研究成果——灣區高等教育機構統計;香港知識型經濟——灣區知識型經濟統計;香港創新活動——灣區創新活動統計;香港專利統計數字——灣區專利統計;香港研究及發展(R&D)統計數字——灣區研究及發展(R&D)統計;香港港口貨運統計——灣區港口貨運統計;香港空運貨物統計——灣區空運貨物統計;香港貨櫃統計——灣區貨櫃統計;香港的文化創意產業統計——灣區的文化創意產業統計;香港證券交易所統計——港深證券交易所統計等。

指定機構每年定期發布

建設灣區統計資料庫和統計網站。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統計資料庫及網站,定期發布灣區內各城市的有關資料,以及灣區統計產品,並建立網站資料查詢功能以方便使用者使用。借鑑矽谷的作法,及時發布統計產品外包資訊,將部分統計產品的資料收集及處理工作,外包給非營利機構等社會組織或研究機構承擔(矽谷指數由矽谷聯合投資和矽谷社區基金會聯合制定並發布,兩個機構都是非營利機構)。在不斷完善灣區統計資料庫的同時,指定機構每年定期發布灣區年度統計報告,報告內容逐步精細化,保持資料的連續性與更新的及時性。

「一帶一路」戰略為粵港澳深度合作提供了難得的契機,而只有強化粵港澳區域的整體功能,才能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發揮各自的獨特優勢。構建粵港澳灣區統計制度,相當於率先拉開構建粵港澳大灣區的大幕,應該成為進一步密切粵港澳經濟社會聯繫、強化和提升粵港澳區域整體功能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以及「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下拓展和深化粵港澳合作的重要推手。

作者為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港澳經濟社會研究中心主任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