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8月11日

封小雲 珠三角發展

創新驅動粵港合作新機遇

「十三五」時期是中國進入經濟新常態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期,經濟新常態不僅標誌着中國成長從過去30多的高速增長轉為常態增長,更標誌着中國經濟成長動力的根本性轉換,即由要素、資本驅動走向創新驅動。創新驅動對粵港兩地具戰略性意義。

發展是目前粵港兩地面臨的共同要求。目前粵港兩地合作進程膠着反覆,兩地民眾群體間的矛盾衝突,均與內部經濟發展的瓶頸相關,解套的根本之路在於發展。

近年來兩地合作主要體現在自由行層面,集中反映了兩地因經濟轉型困境而導致合作倒退的事實。從根本上分析,自由行建基於香港傳統的自由港優勢,其內涵是自由港所具有的商品價差的制度套利效應。隨之而產生的水貨,是自由港上述效應如影隨形而衍生的一種灰色經濟活動。

解內部發展瓶頸矛盾

近年來,自由行的急劇擴張,把香港自由港的經濟功能放大到極致,結果是香港成為了內地的「大賣場」。但是這種由大賣場引致的跨境流動,是最為初級的跨境商品流動,而非區域經濟合作所需的要素、資源流動。

由此可見,香港經濟發展的停滯,使香港對內地的經濟功能沒能全面提升,反而是150多年前就具備的、最為傳統的「賣場功能」無限放大,同時也放大了衍生的水貨活動。而廣東因內部的制度障礙,無法真正利用香港服務功能促進自身的經濟升級轉型。由此,通過創新驅動,解決粵港自身的內部發展瓶頸與矛盾,推進經濟進一步發展,是兩地合作深化的基礎。

從發展階段看,香港早已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為發達經濟體。推動其進一步發展的路向,應當是知識型經濟。不言而喻,發展知識經濟最重要的戰略性資源就是知識創新;而廣東2014年的人均GDP已跨越一萬美元,進入中等偏上收入階段。通過制度改革創新,與科技推動的產業創新,是成功使經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走上發達經濟階段的關鍵。由此可見,創新驅動戰略是破解兩地發展挑戰的首要戰略。

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前提是區域創新體系的建立。區域創新體系是一個區域內有特色的、與地區資源關聯的、推進創新的制度組織網路。這個網路由企業、研究與開發機構、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機構和服務機構代表(融資、人才與技術交易、商會及各類仲介組織)的創新主體,以及創新主體之間的社會交互作用而構成。網路中的制度因素和治理安排對於知識的形成、利用和擴散具重要作用。

區域創新體系可互補

相較而言,粵港在創建區域創新體系上各有優勢和劣勢。香港的智慧財產權保護與法治環境,提供了一個有利於知識創新的制度安排。排在世界前列的高等院校,以及各類仲介服務機構,是香港本地知識創新的優勢。加上香港與內地不同的制度和發達的全球聯繫網路,可以自由引進世界最先進的一流知識、專利和人才及研發機構;但是香港的產業與企業創新主體缺位,政府機構的參與力度不足,則是其劣勢。由此,香港的R&D多年來主要局限於高等院校而無法落地於產業與企業;在企業缺位的情況下,政府參與力度的局限(一般來說,科技創新初期因企業規模、資金、承擔風險的限制,政府作為主體參與其中,是創新成功的關鍵。新加坡、台灣、韓國均為主導型政府的成功案例),使得香港雖有較高的人均財富,卻僅有接近地板的R&D開支(2013年R&D/GDP比例僅為0.8%,為亞洲四小龍中最低)。這就是香港創新科技多年來無法成功突破,孕育新產業的問題所在。

廣東是全球製造中心,具強大的產業與企業實力(廣東的研發投資與活動中,企業佔60%至70%),市場規模巨大,具科技創新的客觀需求。政府機構的強力參與,以及具較高的R&D強度(珠三角地區比例在2%以上,而深圳則超過3%),技術發明專利數量連續5年排在全國首位,均是其強勢。但是廣東的高等院校、研發機構、科技人才在國內不具一流競爭力,科技資源開發能力不強,水準不高。且缺乏仲介服務機構,和嚴格保護智慧財產權的制度安排和環境,是其劣勢。也就是說,兩地在區域創新體系中的官產學研與服務機構互動和交滙,以及創新環境的制度安排中,均有空白與短缺。而一方的短缺,恰又是另一方的優勢。這種互補關係正反映了兩地共同發展的利益。

在雙方無法在短時期內填補各自空白,建立獨立的區域創新體系情況下,通過粵港合作,建立粵港澳城市群功能空間分工的一體化區域創新體系,應當是中國經濟新常態下,兩地經濟發展的共同需求。在這個一體化的區域創新體系中,香港可以適應廣東的產業與企業創新發展的巨大需求,發揮自身的全球網路連接、服務仲介完備和智慧財產權保護的環境優勢,發展密集性的知識產業,把知識與廣東的企業相連接,從而推進香港成為地區性的全球一流知識引進、研發和創新中心。而廣東則能夠從香港引進大量產業與企業所需的知識、技術資源,通過科技模仿——創新路徑,建立地區性的全球產業創新基地,促進產業與經濟的持續轉型升級。

發揮超級連結者作用

其次,新常態的對外開放格局,是「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這個戰略已經把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新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粵港兩地對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具共同的需求。廣州是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近年來更發展了與東南亞、中東、非洲的經貿關係(廣州批發市場活躍着大約30萬的中東與非洲商人);而與這些地區的關係,很大部分是通過香港連結,凸顯了香港在廣州與這些地區聯繫中的超級連結者地位(梁特首語言)。事實上,香港憑藉着100多年積澱的對外經濟聯繫和網路,在「一帶一路」中的作用不可忽視。粵港之間只有聯手,才能真正完成粵港澳大灣區的構建。而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區域,正是大珠三角的城市群。由此,粵港之間在城市群中的分工合作,以及形成的空間一體化和功能一體化,是其向廣東東西海岸輻射,組成海上絲綢之路的延伸連線、連片節點的關鍵。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