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4月10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推動增長 生產至上

對不少經濟學家而言,到底經濟增長由消費還是生產帶動,是個爭論不休又沒有答案的問題,如同爭論「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本欄2月底開始以系列形式探討債務,上周再比較筆者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Paul Krugman)在這個問題上的不同觀點,今天繼續相關討論,看看在經濟低迷時,除了大量舉債增加開支外,還有什麼刺激增長的對策。

撇開彼此的分歧不談,克魯明與筆者均同意,美國要擺脫當前經濟困境,離不開更強勁且更高質素的增長。假如名義經濟增長達5%至7%,債台高築問題自能迎刃而解;實質經濟增長如達3%至4%,更是求之不得,可帶動就業及工資雙雙攀升。然而,到底經濟增長動力何在?這個問題很複雜,必須從多方面解答,因為世上並沒有一套神奇政策,在毋須借助其他措施配合下就能創造增長。施政得宜、多管齊下才是刺激增長之道,相信克魯明亦會認同;哪些施政有利增長,我倆的見解亦必有共通之處。說到底,筆者與克魯明的分歧在於對基本經濟問題的假設,而不是單純的數字分析,以致在經濟政策方面各執一詞。

攻擊克魯明自暴其短?

上周《午餐無免費.債孽終須計》一文刊出後,讀者反應異常熱烈,大部分的評語都很有見地,特此多謝大家支持。其中一段讀者留言既提出合理批評,又列舉了幾個筆者認為值得探討的問題,正好作為本文討論基礎。以下是讀者維利施(Thomas Willisch)的留言節錄:

英諺有云:自己住在玻璃屋,不要向別人扔石頭;到底住在玻璃屋、觀點不堪一擊者,是克魯明還是閣下?首先,大家必須了解克魯明及其他經濟學家的觀點,明白他們為何相信一旦私營經濟界別嚴重收縮,透過舉債推動財政刺激措施是可取的。只有明白有關觀點,才能判斷這一派的論據是否令人信服。閣下嘗試解答有關問題,卻恐怕未能切中要害,你聲稱克魯明假設政府更可取,又就他「自己欠自己錢」的言論大做文章,但都未能解答上述問題。

克魯明的論點之一,在於舉債以推動財政刺激措施,是阻止經濟更嚴重地崩潰的短期有效對策,否則私營消費及投資全線一落千丈、失業率飆升的局面只會進一步惡化。經濟一旦復蘇,刺激行動就要收韁(克魯明亦有此主張),債務擔子因而穩定下來,並隨着國內生產總值(GDP)提高而相對收縮。相比之下,假如當初不推行刺激措施,總負債雖然較少,但在稅收及GDP大幅萎縮拖累下,相對債務負擔比前一種情況恐怕更嚴重。

再者,大家要判斷閣下的觀點是否比克魯明更不堪一擊,首先要知道閣下認為當局應推出什麼政策應付大衰退時期的經濟困局,才可與克魯明的建議互相對照。你是否認為當局不應推出任何財政刺激措施?果如是,又應採取什麼行動?為時多久?你相信「擴張性緊縮」(expansionary austerity)嗎?我們應任由經濟徹底崩潰,失業率飆升至更高水平,總之就是要私營界別自食其果,對嗎?

克魯明指出,為阻止經濟因為私營界別的所作所為而崩潰,政府插手有時是必須的,否則經濟不景及民不聊生的程度會嚴重很多。在解決這些經濟問題方面,閣下又有何高見,好讓大家與克魯明的建議兩相比較。

央行「巴傑特式」救市

維利施君,多謝你的寶貴意見,你如此簡潔扼要地點出克魯明的基本論點,筆者尤其欣賞。容我先回應你提出的第二點,相信這樣有助說明第一個問題。

筆者多年來一再重申,中央銀行的基本功能除了扮演平淡的結算所角色外,就是在流動性危機時為經濟提供流動性。央行應信守《經濟學人》雜誌創辦人巴傑特(Walter Bagehot)提倡的法則,即「無限量放貸,對象是有償債能力的企業,以高質素資產抵押,並收取『高息』」。

經濟大衰退的成因有多方面,罪魁禍首不計其數,雖然政府絕非萬惡之首,但在眾多問題上卻難辭其咎。不過,這不能解答維利施的問題,亦即危機當前應如何應對。筆者相信,由聯儲局挺身而出,為經濟提供流動性,絕對恰當。雖然令人討厭,但聯儲局必須拯救銀行業,否則正如維利施所言,經濟體系將會崩潰。假如由筆者作主,聯儲局不應拯救那些資不抵債大銀行的股東及初級債持有者,應任由他們蒙受損失,血本無歸。

話雖如此,銀行存款應獲全面擔保,否則經濟會掉進萬丈深淵。資不抵債的銀行應由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補充資本然後賣掉,一如過去50年處理資不抵債銀行的做法一樣;FDIC大有可能要強迫銀行拆骨斬件,以便被吸收及出售。假如當初這樣做,美國今天就不會出現5家規模更大的銀行,形成系統性風險。

至於筆者是否支持刺激措施,這個問題較複雜。當然,社會有必要為生活潦倒的市民及家庭提供安全網,此等福利承諾必然會大大推高赤字。然而,當局推出的刺激措施十之八九都是浪費金錢,只管支持當下消費,卻沒有帶來長遠價值。

假如真有需要,筆者支持在經濟衰退時透過推展基建工程來刺激經濟。儘管美國核心基建修葺進度落後,積壓工程總額達2萬億至3萬億美元,但在經濟大衰退之際,能夠立刻上馬的基建工程卻少之又少。

筆者建議國會立刻撥出2.5億美元(實際金額視乎需要而定)成立配對基金,作為基建工程規劃之用。城鎮、郡縣及州份可動用這筆款項籌劃自身的基建翻修大計,例如供水系統、電網、橋樑及道路等。如此一來,一旦經濟再陷衰退,就有足夠工程可以立刻上馬。國會可決定每項基建工程獲多少撥款,哪些工程應優先推展;假如對工程融資有幫助,國會甚至可授權聯儲局推行量化寬鬆。

赤字開支收韁無期

這就帶出筆者所謂的「凱恩斯難題」,同時亦是維利施第一個問題的中心。凱恩斯一方面建議政府在經濟衰退時奉行赤字預算,同時亦主張在衰退結束後清還負債。筆者明白箇中道理,只是沒有一個凱恩斯主義者能清楚說明應該何時開始還債。克魯明說要還債,但卻是口惠而實不至,從來沒有清楚說明還債過程是怎樣一回事。要還債就要錄得財政盈餘,即使仍有赤字,幅度至少也要低於名義GDP,債務相對GDP比例才能下降。

筆者想趁此機會發發牢騷,大家來郵時經常說「你們這些共和黨人」這樣那樣,彷彿筆者完全認同共和黨政客的所作所為。特此聲明,筆者認為喬治布殊政府第二任期的施政大錯特錯,枉費了當年克林頓政府與時任眾議院議長金里奇(Newton Gingrich)達成的預算協議,也就是減少負債。假如美國政府一直量入為出,踏入經濟大衰退時債務負擔應該很輕,推出數萬億美元計的刺激措施也就無傷大雅。然而,美國如今卻債台高築,假如再陷入另一場經濟衰退,大家又會認為有必要借更多錢,令負債相對GDP比例大大超過100%水平。

美國現時並非處於經濟衰退,但克魯明聲稱,控制開支就是走回頭路,即他所謂的「緊縮」,我倒認為這是量入為出的表現。美國政府上世紀90年代末期錄得財政盈餘,對經濟百利無害,踏入千禧年科網泡沫爆破引發經濟衰退,「九一一」恐怖襲擊令經濟雪上加霜,但與財政預算或「緊縮」毫無關係。假如美國政府未來數年凍結開支,就能重返平衡預算;以聯邦政府規模之大,根本與緊縮沾不上邊。

的而且確,政府預算赤字正拾級而下,這是好事,但無關宏旨。假如政府只有些微甚至全無負債,遇上經濟衰退來襲就能輕鬆承擔赤字開支。國家為防債台高築,必須受到某種形式的紀律性程序制約;一般而言,這個程序就是市場,因為投資者會因應覺察到的風險而要求更高利息。由於市場不認為美國有違約風險,因此美國比世上任何國家更有能力借錢;然而,有能力借下纍纍債務不代表我們應該這樣做。

消費VS生產

經濟增長動力何在?籠統而言,今時今日的凱恩斯主義者認為,經濟動力來自消費,因此推動增長的關鍵全在於賦予大眾消費力量,即使舉債消費也在所不惜,也不理會債務是由市民大眾吸收,還是由政府製造出來(他們較屬意後者)。

因此,他們認為對付經濟衰退的良方,就是以赤字預算催谷消費,從而刺激生產活動,進而創造就業。

另一邊廂,奧地利經濟學派代表人物海耶克(Friedrich Hayek)認為,生產才是刺激經濟及推動消費的功臣。企業家覺察到市場需要,再想辦法加以滿足;有時連消費者也不自知,直至產品面世才意識到有此需求。海耶克相信,經濟生機勃發全靠生產,創新及自由資本市場則推動生產更上一層樓。

【圖1】顯示世界經濟數百年來的增長趨勢,【圖2】則比較多個亞洲國家與美國的人均GDP差距。毫無疑問,過去250年GDP取得驚人增長,並非靠政府增加開支或消費,而是靠創新及愈來愈高效的生產。

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富格遜(Niall Ferguson)認為,經濟增長靠以下「富國裕民六殺着」(six killer apps of prosperity):

(1)競爭

(2)科學革命

(3)私有產權

(4)現代醫學

(5)消費社會

(6)工作倫理

富國六殺着首推競爭

富格遜提倡的第一殺着是競爭。維利施問筆者是否相信「擴張性緊縮」,回答這個問題前先要釐清相關定義。筆者上文已指出,不靠預算赤字, GDP亦可擴張。歐洲試行的措施(被譏為擴張性緊縮)只為應付債務,與擴張經濟毫無關係。

緊縮措施在希臘行不通,並非因為政府開支不夠多,而是因為該國有太多阻撓競爭的絆腳石。政府任由市場形成雙頭壟斷局面,又處處刁難創業者;希臘可謂裙帶資本主義的佼佼者,政府直接插手更成為經濟一大阻力。

除非推動真正的勞工改革,政府大肆重組,監管體制推倒重來,並結束政府偏袒個別商戶的局面,否則希臘經濟無望復蘇(其他歐洲邊緣國家亦然)。經濟增長很大程度靠創新及具競爭力的私營生產推動,但政府卻會抑制創業環境;新創企業是增長泉源,歐羅區的法規卻處處扼殺增長。

希臘希望其他歐洲鄰國繼續借錢,好使他們能保持現有生活方式,毋須改革經濟,儘管他們並無能力還債。希臘提出象徵式的改革方案,但始終未能對症下藥;歐洲其他國家亦不想迫人太甚,因為自己也正面對相同問題。

假如競爭及生產力沒有發揮餘地,預算取得平衡也無補於事。但話分兩頭,面對相同情況,即使推行赤字預算也沒有用,因為負債有朝一日會升至無以為繼的地步。

很可惜,歐洲大部分國家亦面對相同困境,惟有改革勞工市場及規管環境才是出路。希臘危機只是序幕,往後的情節只會愈來愈高潮迭起、沒完沒了。

維利施問及筆者對付經濟衰退有什麼政策良方,碰巧筆者正與《華爾街日報》編委會前委員、現任職智庫組織傳統基金(Heritage Foundation)的穆爾(Steve Moore)合撰一篇評論短文,提出一系列嚴肅的改革指引,內容涉及各行各業的監管程序,稅務法規的徹底改革,還有管僚體系的整頓。形形色色的官僚政策充斥之下,美國經濟透不過氣來,而每項官僚政策背後幾乎都有一些利益團體想極力維持現狀;可以肯定,筆者與穆爾這篇文章勢將冒犯很多人。

GDP數據本月底就出爐,屆時大家就會知道美國第一季經濟表現有多疲弱。正如筆者去年所言,油價一瀉如注勢將對美國經濟增長帶來沉重打擊。要不是石油開採革命推動經濟增長,美國過去5年的GDP表現恐怕跟歐洲差不多;如今油價低迷不振,大家很快就知道上述說法有多真確。

【圖3】來自智庫組織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2014年5月發表的研究報告,是筆者多年來所見最叫人擔憂的圖表之一。報告作者發現,美國全國各地企業新舊交替的動力愈來愈疲弱,假如趨勢持續,實在難以想像經濟增長何以為繼。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

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極具參考價值。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逢周三在《信報》及信報網站www.hkej.com刊出。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