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3月10日

翁海穎 珠三角發展

「一帶一路」 香港機遇

2014年以來,「一帶一路」成了內地新亮點。粵港亦不甘後人,分別在2015年廣東政府工作報告、港府《財政預算案》表態參與,籌謀經濟新路向。

絲綢之路「一帶一路」始自2013年9至10月,習近平在哈薩克、印尼的演講,繼而在11月的《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成為國家戰略。「一帶一路」緣起「頂層設計」,獲中央巨額撥款推動援外建設,被視為「中國馬歇爾計劃」。

有見項目涉及大量地緣因素,國家發改委和外交部在2013年底召開座談會,邀請陸上部分的西北、西南九省市區,海上部分的東部五省共同參與。廣東進入海上絲路發展。

海上絲路是貿易路線,涉及港口互動連接。中央把重點放在基建合作,尤其是港口投資。習近平去年訪問斯里蘭卡,順道見證了中交建的14億美元可倫坡港口城項目的動工。

中國不難動用國家資源、國企力量協助海上絲路國家的基建,惟設施使用者及其國際經貿導向將決定海上絲路的效益流向。例如,美國馬歇爾計劃最終推動了歐洲購買美國商品且增加雙邊投資。

參與海上絲路 港具優勢

傳統的貨物貿易由進出口商主導。跨國投資、跨國製造分工體系在八十年代的興起,產業內貿易(intra industry trade)、企業內貿易(如港商的粵港加工貿易安排)成為當前國際貿易的推手。國際貿易頗大程度決定於各國間的產業上下游關係、外來投資結構,又以外來投資衍生的貨物、服務貿易創造效應令人側目。最佳例子是香港廠商投資珠三角,帶動香港生產者服務體系的大豐收。也就是說,中國與海上絲路國家在製造體系的連接分工、中國企業赴當地投資的效益,決定了國家在海上絲路投資的回報。

海上絲路合作因此涵蓋了中國企業走出去,投資促進保護的制度安排,投資承接地在商貿、金融、物流、人員流動的改善。即「一帶一路」倡導的「五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而非局限在輿論關注的基建領域。

中國目前的海上絲路重點是東南亞,乃中國突破美國TPP圍堵的回應方式。廣東較常提出對海上絲路的歷史貢獻,與東南亞華僑的僑鄉連接,強調其對21世紀海上絲路的作用性。可是,香港與東南亞的關係不亞於廣東,部分領域更具優勢。

歷史上的海上絲路鼎盛於宋元時期,是東亞連接至非洲東海岸的海上貿易網絡。明清海禁政策實際是放棄對海上絲路的控制。十六世紀以後,海上通道基本被歐洲國家通過殖民地、政經合盟形式控制了,例如澳門的開埠。

乾隆的廣州「一口通商」後,大宗貿易已從絲綢轉為茶葉,主要與英國貿易。香港割讓予英國後,外商以香港為基地統籌歐亞貿易,廣州的國際貿易功能被香港分走良多。南北行的興起又使香港成為粵閩和東南亞的轉口港。華人下南洋在建國後終結,廣東與東南亞的僑鄉連接乃六十多年前的歷史。東南亞華僑在排華時返國,有遷居香港者,也有其後經粵轉折來港者。逾百年變遷,不少廣東與東南亞的聯繫已轉至香港,也使香港成為十九世紀下半葉至二十世紀,東亞至東南亞海上貿易路線的關鍵港口。

港與東盟經貿合作回升

改革開放後,粵閩兩大僑鄉積極推動僑務,惟成效不甚明顯。原因有三:華僑數代定居東南亞,與家鄉往來斷層;近代粵閩居民基本移民歐美,赴東南亞者稀,幾無新增華僑。華僑即使返鄉投資,多以香港為跳板。更重要是九十年代後,內地與東南亞分屬不同製造分工體系,廣東在港台外資廠商支援下,製造實力與東南亞勢均力敵,各有所長。東盟經濟圈的成形後,廣東與東南亞的製造體系相互競爭,影響雙邊經貿合作。

香港一直維繫與東南亞的經貿往來。有傳統的東南亞糧食蔬果丶玉石進口,後增東南亞傭工聘用、旅遊互訪,還有基建投資。九十年代,香港製造業北移珠三角,一度影響香港在東南亞的投資力度。

踏入新世紀後,香港貿易體系的跨國供應鏈管理輻射東南亞。香港廠商在珠三角勞工短缺、騰籠換鳥等壓力下,以東南亞為首選產業轉移地。另有2014年4月,香港以獨立關稅區身份與東盟進行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香港重啟與東南亞在產業、制度領域的合作。

近年,粵港與東盟的經貿往來皆呈快速上升。廣東在貿易領域更具規模,香港在投資領域表現較佳。

廣東不時宣傳華為、中興、美的、TCL、農墾集團等粵企成功「走出去」東盟的案例,廣東對東盟實際投資額從2007年的0.2億美元增至2013年的2.9億美元。惟香港對東盟的直接投資由2011年的140億港元(17.9億美元)倍增至2012年的280億港元(35.8億美元),規模更大。一方面是香港企產業轉移至東盟的結果,亦有粵企取道香港、前進東盟的可能性。

面對挑戰務須把握機遇

隨着珠三角港口加強與東盟港口的對接,香港廠商移出珠三角進入東盟,香港與東南亞的海運會面臨很大挑戰。而越洋貨運亦有空運方式,這考驗香港與廣州、深圳在空運能力、通關效率的比拼,香港不見得機會全無,關鍵是對第三條跑道的規劃興建。

香港在「一帶一路」的最大機遇應是投資管理推廣、金融服務。具體表現是推動港企對外擴張、協助內企走出去,對涉及中國投資的大型基建項目提供融資服務。

過去三十年,港企把投資重心放在內地。中國的「一帶一路」既改善鄰邊國家的基礎建設,中國的睦鄰外交安排亦可照顧港企在海外的投資利益。海上絲路規劃似有延伸至南亞的意向,這將突破香港傳統的東亞、東南亞投資腹地,協助港企進入印度洋領域。

港企礙於地緣限制,甚難參與陸上部分的中國——中亞交通物流、資源、商貿等項目。然此類項目的國際融資需求甚大,香港或有商機,惟須與北京、上海等金融機構競爭。

香港是二十世紀海上貿易路線的重要港口,理應最具優勢對接二十一世紀海上貿易發展。如果香港依然汲汲本土思維,與內地劃地為界,恐怕無法把握「一帶一路」構建的亞洲新經貿格局。更根本的挑戰是失去國際都會地位,回歸至十九世紀的鎮鄉格局。

作者為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研究員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