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12月6日

何穎詩 國際夢工場

從《打擂台》看後物質主義

第3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打擂台》,首次上映時票房慘淡,得獎後重映仍難收回成本。當年,此片曾受極多影評關注,更引起過罕見的筆戰。大部分評論稱讚《打擂台》扎根香港,是近年少見的全本地製作,也是鮮有的探討昔日功夫情懷。然而,大部分評論着眼於《打擂台》的動作片或獨立片身份,甚少提及《打擂台》裏埋藏的隱喻和符號。也許是事過境遷,今時今日觀看此片,難免聯想到電影的象徵意義,也就是角色與時代掛鈎的關係。

電影中的主角「祥」,是一個典型的香港基層年輕人。20多歲,學歷不高,是一個地產公司的小文員。他每天營營役役,超時工作至通宵達旦,只求生活,不求富貴,也無特別的人生計劃或目標。可惜,他的上司不滿意他的表現,遂將他流放邊疆,派到新界鄉村負責收地事宜。初時,祥並不甘心,但漸漸變得流連忘返。

寶物價值因人而異

當祥走過那些只有單層石屋的村落,看見一眾村民每天喝茶練武、悠然自得,他驀然發現,工作一直在蠶食他的生活,而他的收入卻微薄得連生存也成問題。他覺得自己需要改變,武術正是他的希望。

因為想要習武,祥擱置了收地工作,每天跟各師兄打交道,希望他們能收他為徒。然而,武術大師昏迷了30多年,武館早已變成茶樓,眾師兄難以收徒。一次,祥與一些同行打算趁黑偷入武館,拿走地契,混亂間大師竟然奇迹蘇醒。醒來以後,大師記憶錯亂,不知今夕何年,只記得他的寶物—臘鴨。

臘鴨,看似胡鬧可笑,但大師對它的執着,卻好比每個人對待生命裏重要的觀念或事物的態度。大師昏睡30年,徒弟將武館改為茶樓,他絲毫沒察覺,卻因有人動了他的臘鴨而醒來。臘鴨代表的,是師父的臨界點。他可以放棄事業、地契、名利,但他不可以放棄那隻伴他走過許多歲月的臘鴨。

大師如此珍重臘鴨,其實是代表了人生中最具價值的事,不一定是金錢或其他可衡量的物質,可以是完全因人而異。師父喜歡臘鴨,沒有人可以說他奇怪,他的徒弟只能尊重,也會拚命保護這件寶物。大師的思想,就是近月很多人提到的「後物質主義」,《打擂台》對香港現況的理解,不可謂不深。

大師是一個「後物質主義」的人。地契於他如浮雲,香港大概沒多少這種人。再者,他在片末堅持率領徒弟與另一門派決戰,並非為名或利,單純為了表現練武(或人生)的正確態度。例如,大師說他早就知道臘鴨是假的,但仍堅持要以它作團隊的精神支柱,因為失去信心,只會一事不成,而堅持,是最重要的。

祥也是一個「後物質主義」時代的人,他不富有,但樂於繼續簡樸、平凡的生活。寧願省吃儉用,也不願意繼續把生命獻給大公司,更不會以買樓作人生目標,作繭自綁。能夠每天練武,他就覺得自己找到了人生目標,非常滿足了。

堅持信念恪守風骨

有些人認為居住是人的基本權利,為何年輕人甘心放棄?的確,祥本來就接近一無所有,但練武之後,他得到前所未有的滿足感。這正正是他一直以來追求的東西:自由和快樂。這些願望看似卑微,祥卻掙扎多年才勉強得到。

最後一幕決戰的動作場面,穩打穩紮,沒有過多特技,反而避開了動作片常犯的浮誇毛病。這場對決,與整部電影的中心思想非常一致:人做任何事情,不必是為了勝利,也不必是為任何利益。更多時候,人的抉擇只是為堅持自己的信念,保留自己的風骨。「旁人笑你太瘋癲,你笑他人看不穿」。這種思想,也許就是近年香港青年的寫照。從保衞天星及皇后碼頭,到苦行反高鐵、罷課絕食反國教,再到近月的「雨傘運動」,教年輕人迎着冷眼與嘲笑的,還是這種超越物質的理想。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