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11月15日

馮嘉誠 信觀點

一山二虎黑天鵝 從「習安會」解構中日未來關係

北京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曲終人散,為期兩日峰會亮點處處,卻掩不住中國、日本兩國領導人「尷尬」握手一幕刺激眼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不負眾望,進行兩年半來首次領導人會議,安倍會後更以「重返戰略互惠關係原點」形容對話,有意淡化兩國就釣魚島(日稱尖閣列島)主權爭議促成的「政冷經涼」窘況。不過,目前要判斷「習安會」成效仍然言之尚早,海上聯絡機制的商討工作月前已由中日防務部門重啟,會面內容略嫌缺乏新意。雙方長遠必須從機制以外多花心思,才能真正面向未來。

為什麼日本要破壞兩國共識?

自從前日揆野田佳彥宣布「國有化」釣魚島後,中日關係急速惡化,雙方難以覓得修補空間,就連避免海上衝突的聯絡機制磋商亦因此中斷。當時外間有聲音認為,曾經促成「破冰訪華」的(前)首相安倍晉三能夠再以務實姿態,向北京作出適當善意。

事與願違,「安倍2.0」受經濟刺激政策帶動,民望高企,讓安倍可以滿足他對保守派的承諾,修改憲法,帶領日本邁向「正常國家」。領土主權、解禁集體自衞權、默許閣員否定「河野談話」、參拜靖國神社等,向來都是中日韓之間的禁忌。安倍第二任期開始前,永田町上下顯然清楚理解觸碰共識所產生的外交效果。既然知道將觸礁,為什麼日本要堅持購島,多次採取被中國視為挑釁的行動呢?

國際關係的權力轉移理論學者認為,日本此舉反映了東亞地緣政治的權力更迭,中國崛起威脅日本國家安全,加上盟友美國受全球金融海嘯衝擊元氣大傷。此消彼長下,日本為保持在國際體系中的優勢,必定會加速軍事擴張,甚至尋求軍事同盟協助,因而與中國再次面臨衝突。根據這派學者的悲觀預測,這種規律已成定局,無論多少次「習安會」也好,「盛極而衰」的歷史注定不斷重演,無人能擋。

稍為樂觀的自由主義學者則認為,東北亞地區缺乏恒常溝通機制,沒有一套具備約束力的制度管理國家行為,捍衞區域秩序,導致國家爭相競逐。中日問題持續升溫,兩國政府又須安撫國內民族主義情緒,國際法既然不能作出有效裁決,就只能訴諸最原始的「拗手瓜」方式解決問題。中日之間差異固然存在,但兩國亦有不少共同利益,只要大家將目光轉移到經濟合作,返回「政冷經熱」的基點後,兩國定可重新在政治議題上訂立機制和原則,以談判化解領土衝突。這次「習安會」答允重啟海上溝通機制,正是兩國關係融冰的第一步。久而久之,兩國理應仿效中美,定期安排領導人進行雙邊峰會,促進溝通。

兩派學者各有道理,但單純從利益、權力等觀點出發,等同於抽空兩國強調的歷史因素。事實上,比較安倍兩次「破冰」會談前,中國「建議」的四項共識(或方向)中,「正視歷史」、「承認四份政治文件的各項原則和精神(註:2006年時只有三份)」都被列為緩和僵局的條件之一。上述字句雖然看似舊調重彈,但亦不失為理解中日兩國對歷史情意結的好工具。

中日歷史及身份認同問題

按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莫凱歌(Gregory J. Moore)的分析,中日兩國在釣魚島爭議上各執一詞,不甘先向對手讓步,歸根究柢都是面子問題。這問題不止於國家層次的面子,而且當中涉及國民對政府的認受性。倘若任何一方不慎處理中日關係,必然會擦槍走火,威脅政權存亡。這個狀況不只出現於有自由選舉的日本,一黨專政的中國亦無法幸免。但是,面子與歷史又有什麼關係呢?

中日雙方擔心失去面子,把國際政治視為「你得我失」的零和遊戲,背後其實反映兩國對立的身份關係。這個關係部分由歷史因素塑造,部分由地區或國際社會的規範(norms)形成。歷史方面,甲午戰爭、侵華戰爭等固然提供一個故事背景;更重要的是,中日雙方對上述事件的認知和態度出現分歧,多次就應否公開向中國道歉二戰罪行鬧得面紅耳赤。同樣,它們忽略了雙方各自堅持對「領土主權不容侵犯」、「參拜靖國神社乃國家內政」等論述背後的詮釋。由於以上的認知差異,所以才會在行為上愈來愈表現出對立姿態,互相敵視。以上問題其實存在已久,不過當中日領導人都屬於強硬的民族主義者時,衝突自然變得白熱化。

由此可見,即使「習安會」順利進行,只要一日無法調和雙方積累已久的誤解,兩國關係都只會回到原點,關係依舊脆弱,隨時受刺激,再次鬧翻。「習安會」重要,因為它提供一個互動平台,讓中日元首交流並且承認戰略互惠關係,在共同利益驅使下合作;但除此之外,中日兩國更需要在本質上改變對雙方的認知,承認雙方堅持的基本價值規範,才可顧全兩邊面子之餘,修正各自的身份認同,從「對手」變成「朋友」。

著名國際關係學者卜睿智(Richard C. Bush)撰寫的《一山二虎》,當中推論到「黑天鵝」效應,擔心雙方受制於民粹主義,而且兩國缺乏機制處理地區衝突,讓「一山不能藏二虎」寓言成真。「習安會」是否一個好兆頭,讓東亞這座山能夠容納兩頭巨虎,一切有待兩位領導人的外交手腕了。

馮嘉誠(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客席研究員)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