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6月21日

凌劍豪 環地視野

ISIL崛起與美國宏觀外交政策缺失

對於ISIL的崛起,不少人均認為是美國在2004年伊拉克戰爭後所帶來的後遺症。無疑,當美軍進入巴格達,以軍事力量推翻了獨裁者薩達姆.侯賽因,紛亂的種子已經種下。戰後不少遜尼派的武裝組織以游擊戰的方式襲擊美軍,最終令美國社會了解到中東戰局不過是一場泥沼,加上2008年的金融海嘯導致美國經濟跌入深谷,撤軍之聲不絕於耳。2008年民主黨及奧巴馬打着撤軍的旗號,結果順利當選並承諾在2011年完全撤出伊拉克。不少評論,例如英國前首相貝理雅(Tony Blair),便指奧巴馬的撤軍決定太過倉卒,令伊拉克在沒有建立足夠的防衞力量下面對ISIL。

然而,這種「見樹不見林」的假設是以為ISIL及其他恐怖主義組織相當「在地化」,以單一國家為行動單位。正如其名字所言,ISIL的活躍範圍覆蓋伊拉克及黎凡特(Levant)──即包括敍利亞、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及約旦五國。事實上,貝理雅分析的盲點是忽略了ISIL崛起的另一個背景︰利比亞及敍利亞內戰。

這兩場內戰的特色,是非洲及中東的僱傭兵及恐怖組織參與,例如早已被忽視的西非國家馬里內亂,其中一個近因是卡達菲軍隊內的圖阿雷格族僱傭兵,受流亡利比亞的泛柏柏爾主義者煽動,令僱傭兵手持卡達菲的武器回國尋求建國夢。

同樣地,ISIL之所以興起,也因為它參與了敍利亞的內戰,更佔領敍利亞拉卡省(Ar-Raqqah)的省會拉卡(Ar-Raqqa)作根據地。

此外,由於組織源自伊拉克內與阿爾蓋達有關的扎卡維嫡系,因此在敍利亞內戰初期與另一組織「支持陣線」(al-Nusra)合流,在敍利亞內戰期間增加自身的資源及軍備,最後因強併失敗宣布脫離阿爾蓋達支持的「支持陣線」自立門戶。

因此,美國選擇不以解決伊拉克及利比亞問題的方式短期內直接終結敍利亞總統巴沙爾政權,反而希望藉敍利亞內戰將這個區域內不同的反美陣線曝光,持續的內戰亦合理化美國在中東的軍事及經濟部署,雖然廣義符合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對美國中東政策的提議,但亦因而衍生了ISIL這個燙手山芋。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