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9月5日

曾仲榮 EJ GLOBAL plus 信觀點

轉國運需數十年 位列名相待驗證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因潰瘍性大腸炎復發辭職,從個人政治生涯看,他是日本史上任期最長首相,可謂十分風光。政治人物更重視歷史地位,要留得身前身後名。安倍會是日本歷史上的名相嗎?

安倍分別在2006年和2012年兩度拜相,兩次合計,在去年底率先打破日本首相任期最長紀錄;到今年8月辭職前3天,則榮膺連續任期最長的首相。做得長並不等於做得好,要成為一代名相,還要有機遇,機遇就是碰到國家重大危機,並能挽狂瀾於既倒,就如上世紀三十年代美國總統羅斯福拯救大蕭條後的經濟、七十年代末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扭轉中國衰敗。

最長命首相 時不我與

安倍是日本史上任期最長首相,連續當了近8年,執政8年在西方民主國家十分普遍,對日本卻意義重大。日本政壇雖是自民黨一黨獨大,過去逾半世紀只曾失落政權幾年,但黨內派系林立,就算自民黨不倒台,首相也隨時被拉下馬。日本整體而言,130多年來每名首相任期平均只有兩年。這在承平時期還不見缺陷,在國家艱困時就弊病突顯。

日本自1990年經濟泡沫爆破至今30年,在這30年間日本首相任期變得更「短命」,1990年至2001年11年間換了8名首相,每人平均任期只得16個月,到2001年小泉純一郎才當了5年首相,他在2006年交棒安倍晉三,後者只當了一年首相,之後5年換了5人,每人平均任期只得1年,安倍2012年底再度拜相,才執政近8年。

在國家經濟迷失時,日本首相又頻密換人,每人各自帶來一套挽救國家新政策,未及落實就又換人,如此折騰怎能令國家振衰起弊?安倍在日本艱難時期,能夠力壓黨內派系,掌權近8年之久,若非身體欠佳,還可再當一年,顯示他的政治強勢,並有能量推動重大改革。此外,安倍在2006年曾拜相,對首相權力有了認識,再經5年沉澱,第二次出掌首相時可謂準備充足,故2012年底再上任就雷厲風行推出「安倍經濟學」,射出三支箭挽救經濟。

安倍「三支箭」在頭兩年是有聲有色的,因為透過大水漫灌的量寬政策和企業減稅,短短兩年半間令日圓貶值逾四成、日股暴升120%,自然刺激出口,造就復甦景象。

然而,這種復甦如打興奮劑,藥力過後就會打回原形,日圓貶值幅度太大,無從再貶且輕微反彈,股市升了一倍後,其後5年則只是上落市,關鍵是安倍能否抓住這段人心安穩向好時期,解決經濟結構性問題。

量寬減稅藥力短暫

對此安倍又推出社會結構改革,解決人口動力問題。日本在上世紀五十至八十年代享有人口紅利,人口增長加上大量年輕人投入職場,帶來經濟動力和活力。到九十年代至本世紀頭10年人口高位橫行,2008年起更開始萎縮,去年人口大減50萬,按推算未來30年萎縮還會加快,總人口將由2019年的1.24億人,收縮至2050年8800萬人,每年減少116萬人,單是人口因素已令日本GDP未來每年至少倒退1%。

此外,還有老化壓力,現時需要依賴社會撫養的65歲或以上人口為3500多萬,佔人口比例逾28%,到2050年65歲以上人口雖仍約3500萬,但佔比40%,屆時工作人口減少,食之者眾生之者寡,勢進一步拖垮日本經濟。

安倍要扭轉日本這個不斷沉淪的大趨勢,他的結構改革一方面鼓勵日本提高競爭力、企業創造職位,另一方面要日本未來50年都保持「一億總活躍社會」,措施包括刺激生育、鼓勵女性工作、延遲退休等。要扭轉大趨勢,就算政策對症下藥,也並非幾年間可見成績,例如中國1978年底推行改革開放,都要到本世紀初,中國GDP才成為全球第六、被媒體稱為世界工廠,外界才突然發覺中國改革有成。因此安倍成績目前並不突出,過去7年日本經濟增長平均每年僅1.1%,而且下行壓力巨大,但仍不能斷定安倍改革是成或敗。

結構改革成效未反映

安倍改革能否成功,除了他的政策是否對症下藥,還要看他的接任人能否長期執政,以及是否延續他的改革。目前接班呼聲最高的是菅義偉、石破茂和岸田文雄。岸田文雄一直被指欠缺壓場感,他當首相就未必能坐得長;石破茂是安倍政敵,屬另一派系領袖,若他上台很可能推翻安倍政策,甚至要安倍負上經濟停滯的責任,因此安倍正力捧其左右手菅義偉接任,延續他的改革,日後改革有成才會歸功於安倍。當然,66歲的安倍,現只退了首相之位,表明會續當國會議員,且不排除身體養好後,謀求三度拜相。

安倍晉三要中興日本國運,雖願望未成真,但現在對他蓋棺定論,則言之尚早。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