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8月15日

曾國平 EJ GLOBAL plus 國金趨勢

東亞經濟增長還會有奇蹟嗎?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結束75周年,東亞經濟在大戰結束後的時期,經歷了高速增長。從附【表】可見,東亞主要經濟體的人均實質GDP在過去60年,每年有4%左右的增長率。如何理解這個看似很小的數字呢?扣除人口膨脹、通脹後的經濟增長,可以理解成平均生活質素提升,每年升4%,60年累積起來就是60倍,增幅絕對驚人,是翻天覆地的改變;同一時期OECD成員國的平均增長率,只有一半左右。

根據戰後五十年代有限的經濟數據,東亞經濟體與西歐國家增長率大致相同,同樣迅速增長。大戰過後,百廢待興,高速增長是相當合理的現象。東亞的特別之處是在戰後多年都能維持高增長,一區獨秀。

驅動因素多 生產力具爭議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世界銀行為此現象曾發表一份極具影響力的研究報告,名為《東亞經濟奇蹟》,分析了多個東亞及東南亞經濟體的增長表現,歸納了一些跟增長可能有關的因素。

也許是受到世銀這份報告啟發,隨後相關的學術研究如雨後春筍湧現,同樣提出不同因素去解釋東亞經濟優勝在哪裏,當中有分析指出經濟增長全賴政府有效干預引導發展;又有研究認為教育普及、作育英才是致勝關鍵;也有人點出推行鼓勵出口政策為企業製造商機,從而令經濟興旺;更有指民眾節儉勤儲蓄是入富之道。

其中最大爭議是東亞經濟體增長有多少來自生產力提升。經濟學者的傳統做法是利用生產函數,將經濟增長拆解為生產力、有形資本、勞動力等因素,當年引起注意的幾篇文章,發現包括香港在內好幾個增長強勁的東亞經濟體,生產力的提升幅度根本微乎其微,增長只是依靠「死慳死抵」,透過高儲蓄積累資本的結果。

言下之意,是這種增長模式不能持續下去。質疑此說的,則批評利用生產函數推斷涉及的假設太多,資本和勞動力未能解釋的增長不一定來自生產力,也許只是假設不合適而已。

肺疫拖累出口 前景難樂觀

今天回顧,經過1997年至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後,東亞經濟體增長雖放緩,還是能夠維持下去;奇蹟不再,但相比發達國家仍然可觀。

比較不同經濟體增長的最大困難在於數據相當有限,根據十數個國家及地區幾十年的經驗,難以分辨數不清的各種經濟政治社會因素。解釋東亞經濟奇蹟似乎是沒完沒了、難有定論的探究,從個別經濟體歸納出來所謂的增長經驗,應用到其他地方,效果亦值得懷疑。

那麼,東亞將來的發展會如何呢?

預測前景,是學者專家或任何人都沒有把握的事,正如當年世界銀行在另一份報告中就曾展示「燈力」,預測菲律賓會在東亞經濟中脫穎而出。

我唯一想提出的看法,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之下,全球貿易額難免會下降,未來各地亦會減少依賴外國供應鏈。這個全球經濟大環境,將不利於出口比重仍然較高的東亞經濟體。

 

曾國平  

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