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6月13日

陳成斌 EJ GLOBAL plus 環地視野

比較式公義非「鬥爛」 可避免差劣選項

美國46歲非裔男子弗洛伊德(George Floyd)遭警員跪頸致死後,引發全國連日抗議風潮,美國的種族歧視問題再一次暴露世人眼前。示威暴力衝突畫面,更成為世界各地傳媒的重點報道,政客當然藉此「抽水」,順勢宣傳自己的政治議程。例如有人以為事件會令美國政府及香港示威者尷尬,又或者以為向美國政府示威就是反美行為,亦有共和民主兩黨各自的支持者嚴厲批評對方,認為他們就是導致局勢惡化的元兇。

對於這些宣傳,坊間已有大量討論直斥其非。筆者撰寫本文的原因,是要探討如何從一些政治哲學和倫理的角度,去深思整個美國種族問題和其錯綜複雜的成因。

對非裔美國人的歧視,並不是近年才忽然冒起的議題,更可以追溯至美國立國之初。當時,美國容許奴隸制度存在,甚至不少開國先賢都是奴隸主。著名的「五分之三妥協」(Three-Fifths Compromise),亦即在分配眾議院議席與直接稅稅額計算人口時,將奴隸的實際人口乘以五分之三,也是因為奴隸制存在而產生的不平等產物。

美廢奴隸制 黑白矛盾仍尖銳

奴隸制的存廢,成了美國一直以來的嚴重問題,更因而令美國出現了至今唯一的內戰。共和黨和該黨首位總統林肯,正是內戰的勝利者和終結奴隸制的一方。然而,即使內戰後廢除了奴隸制,但對非裔美國人的歧視仍然嚴重,不時燃起種族怒火。例如即使理論上他們可以投票,但不少南方州份還是一度長期以各種荒謬的行政手段剝奪他們的投票權,其中一個著名例子就是規定祖父一代有入讀大學的人方可投票;這政策雖然沒有明言歧視非裔美國人,但對祖上是奴隸的他們來說還是被變相剝奪了投票權。

種種的不公平政策,令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左右出現了著名的平權運動,美國牧師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便是當中的重要人物,而他提倡的公民抗命(Civil Disobedience),現在亦已是香港廣為人知的理念。

在平權運動之後,美國社會還是不斷地有種族問題上演,但同時又有不少補救措施,例如為了使非裔美國人的教育程度提高,不少大學都有「積極平權措施」(Affirmative Action),給予非裔美國群體入學優惠,希望最終能消弭世代教育差距,但亦因此出現「逆向歧視」的辯論。而奧巴馬作為黑白混血兒但能成為總統,也算是美國種族與政治的一大里程碑。

筆者不厭其煩把美國由立國以來有關種族問題的大事列出,是想勾劃出一個圖案,讓大家看到,近日的示威抗議浪潮,是源於美國立國以來的根本問題,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完全是現屆政府之錯(但不代表他們沒有責任)。

然而,說美國人一直沒有理會種族歧視,也不是事實,反而是他們不斷在進步,但當中的進步未能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問題,只能慢慢地累積成果。

強硬鎮壓 無助解決種族問題

這樣的情況,亦可以給我們帶來以下的反省。把美國說成是當今的救世主,又或者以為美國好像人間天堂那樣,固然是荒謬而可笑的幻想。另一方面,想借這次事件把美國妖魔化,甚至用上「美國也是這樣做」的邏輯,藉此來合理化其他地方的問題,也同樣是不合情理的推論。

一般人固然希望有烏托邦來實踐完美的公義,但這種公義觀顯然不切實際。反而像學者Amartya Sen所提倡的「比較式公義觀」(Comparative Approach to Justice),會更加貼地。然而當中的比較並非要「比爛」,說別人都一樣不公義,所以我們也可以不公義(不能說因為美國也是這樣差,所以我們可以一樣差);也不是要說自己已經比較上做得不錯,便停下來叫人不要追求更好的做法(例如不能說因為已取消了奴隸制度,因此不用繼續追求更平等對待少數族裔)。

真正的比較式公義,是在不斷比較中避免一些想像到是較差的選項,這樣社會才能進步。例如我們明白警員不應種族歧視,而涉事的警員會被控謀殺,而不是受到長官包庇。另外,當警方用了過度武力鎮壓示威者,社會事後亦會有檢討,例如不少地方開始禁止警員使用催淚彈,甚至改革警隊,回應市民訴求。

大家可以罵美國各地地方政府做得不好,政黨人士也可以提出他們的見解,給民眾判斷優劣。這些回應不見得就可以完美地解決種族問題,但如果政府一味只懂用武力強硬鎮壓,則只會令局勢惡化,比較下是更不可取的選項。

或許任何社會都有問題,但手執公權力的人是否懂得謙卑,而制度上能否制衡當權者,讓民眾做集體決策,應該可以在比較下避免做得更差的。

陳成斌  浸大宗哲系助理教授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