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4月4日

呂紹煒 EJ GLOBAL plus EJ Watch

四小龍不如「優雅地老去」

去年台灣新生兒數字出爐,只有17.7萬人,是史上第2低的數字;從近年的趨勢及今年初數字又較去年同月下降看,已無反彈回升的希望,過去多年的鼓勵生育政策完全失敗,台灣該思考的可能不再是提高生育率,而是要如何「優雅地老去」。

台灣新生兒的最低數字,出現在金融海嘯之後的2010年,當年只有16.6萬,一般分析認為是海嘯導致失業、減薪、經濟衰退,讓民眾普遍對未來充滿疑慮與未知而「不敢生」,之後經濟逐漸回到正軌,每年新生兒人數也回升,如2012年的22.9萬、2014至2016年的21萬上下。

台灣少子化 新生兒反覆下跌

但從2017年開始就每況愈下,2017年是19.3萬、2018年18.1萬,去年再降到17.7萬,趨勢明確下滑尚無止跌回升的跡象。如果再回顧更早,就可驚覺新生兒數的驚人減少與少子化的嚴重。

戰後台灣每年新生兒人數是40萬上下,這種人口盛況走了超過30年,1983年後開始降到每年30幾萬人,接着就是重力加速度的下滑:1998年首次跌破30萬到27萬,2005年再到20.5萬人,20年左右新生兒數就腰斬。

對經濟而言,新生兒人數多寡代表的就是長期能享有的「人口紅利」高低。每年計算的經濟增長率,比較產出較上年增加多少,要增加產出,一個方式是技術進步(同樣的工作人數得到更多產出),另一個方式則是勞動力增加就會帶來增長。對那些勞動人口可每年增加的經濟體而言,都能享有人口紅利;當年四小龍的經濟增長也受惠於人口紅利,依照學者的研究,至少有三分一的成長來自人口紅利。

新生兒人數其實與長期經濟表現有密切關係,這就是經濟學上所謂的「人口紅利」;如果新生兒數量多,勞動人口(一般定義指15歲至64歲人口)佔總人口比例會持續上升;經濟增長率是與前一年相比,即使生產力未提升,只要勞動人口增加,還是會有更多產出,因此伴隨着會對經濟成長有幫助。

大部分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都曾享受人口紅利;學者研究就認為四小龍創造的經濟奇蹟中,人口紅利扮演重要角色,有三分一的長來自人口紅利。台灣的新生兒人數減少20年後,人口紅利也接近消失。依官方估計,台灣勞動人口在5年前達1711萬人的高峰後開始下降,2022年台灣人口進入負成長──而且差一點在去年就出現負成長,2027年人口紅利消失。

日本從1990年代的泡沫經濟破滅後,經濟就走入「失落的10年、20年」,原因各方探討多,有人認為是日本政府不能及早處理銀行呆壞賬、拖延導致殭屍銀行充斥,經濟與金融都難以重生;有人認為日本講究服從、階級的文化與社會體制,在大量生產的工業時代非常吃香,但在需要創意、靈活的知識經濟時代,就顯露其缺陷。不過,也有人直接以一句話結案:日本老了,日本經濟的問題就是一種「老人病」──台灣應該是無可避免的要承受這個老人病。

從少子化開始到人口結構老化,整體經濟體進入高齡化甚至超高齡社會,對經濟的影響當然大;以數量而言,少了量的成長,每年經濟增長率會變低,最後甚至可能經濟規模萎縮。

面對「經濟老人病」的不止日、台而已,其他小龍韓、星、港也是難兄難弟,甚至「後來居上」。2018年南韓總生育率首次降到1以下的0.98,是全球最低的國家,去年新生兒人數又降7.3%,總生育率低到0.92,比台灣的1.06、日本的1.42還低,新加坡年輕人無視政府的重金補助,生育率低到1.14,香港是1.2,全部都遠低於維持人口穩定需要的2.1。而且,連中國也面對此問題──去年新生兒人數跌破1500萬關卡,僅為1465萬,「未富先老」的烏雲罩頂。

高增長不再 福祉愈來愈好

這方面,日本確實是「前輩」,早在40年前,日本與中國談關係正常化的建交時,首相田中角榮用戲謔的方式對周恩來說,中國根本不必擔心日本成為強權,因為日本生育率低,「300年後就要絕種」。而日本早早就進入高齡社會、人口負增長,泡沫經濟後經濟停滯20多年,上世紀九十年代的GDP就達5.3萬億美元,現在是倒退到4.9萬億美元,外界眼中一定認為日本人「日子不好過」。

不過,日本還是擁有高品質的社會秩序、生活品質,犯罪率低、居住環境好,甚至因購買力還提升;憑藉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平均壽命連續多年蟬聯全球第一,達到84.2歲,其中女性壽命預期甚至達87.1歲,縱然在美日貿易戰中被老美擊潰,但日本人硬是比美國人平均的78.5歲長命不少。外界看到日本大商社從全球舞台上敗退,似乎產業完全不行了,但日本掌握不少重要、關鍵性的技術,這些「隱形冠軍」穩定地支撐住日本經濟。

這是一種經濟體的「優雅地老去」,不再爭高成長、爭排名,但民眾生活福祉是愈來愈好;台灣等四小龍生育率低、人口馬上要衰退,經濟走入低度增長,看起來已是難回頭的趨勢,或許是時候該想想如何「優雅地老去」了。

呂紹煒  風傳媒副總主筆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