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5月12日

陸錦榮 EJ GLOBAL plus 國金趨勢

科技戰吹響號角 中美關係更顛簸

美國總統特朗普去年底發表就任後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下簡稱《報告》),把中國列為「競爭對手」,對中國的戰略猜疑和防範提升到一個新高度,並隨後體現在對中國科技進步威脅進行反制。繼美國商務部下屬的工業安全局(BIS)懲罰中興通訊(ZTE)(00763)後,美國司法部亦對華為(HUAWEI)是否有違規行為展開刑事調查,可以看到美國銳意保持科技前沿領先優勢的決心,也使中美兩大國在科技優勢的攻守競爭上散發出硝煙之味。

中興在出口合規風險管理上失策,違反美國對伊朗和北韓出口限制禁令,證據確鑿,受到致命一擊懲罰,惡果自招,無話可說。目前,美國司法部對華為的調查,細節不詳,事態發展有待觀察。

全面封殺阻收購美企

看深一層,《報告》不諱言中國正在尋求取代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地位,並且重塑此一地區的秩序朝中國有利方向發展。報告毫不含糊定性中國為「競爭對手」,特朗普政府隨之採取行動,以對華貿易龐大逆差為突破口,明顯調整對華戰略,利用本身目前科技領先的實力與優勢,直接應對中國科技追趕的挑戰。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更直言,美國必須警惕「中國製造2025」,可見中美貿易衝突的背後,兩國博弈的重點明顯是科技力量的優勢守成與追趕之爭。

美國財政部外國在美投資委員會(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CFIUS)去年9月叫停中國政府支持的私募基金公司Canyon Bridge Capital Partners收購萊迪思半導體(Lattice Semiconductor Corp)後,今年1月,阿里巴巴旗下螞蟻金服擬收購美國滙款公司「速滙金」(MoneyGram),亦因未獲CFIUS放行而告吹。

3月中旬,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理由,要求全面調查新加坡博通公司(Broadcom)對美國晶片巨頭高通(Qualcomm)的收購,擔心收購可能會削弱高通的實力,使其中國競爭對手──華為漁人得利,並在第五代流動通訊(5G)的設備標準上攫取到主導優勢。難怪有分析認為,華為遭美國商務部和財政部外國資產管理辦公室(OFAC)針對,就是因為華為在即將來臨的5G世代有動搖美國通訊科技優勢的潛力。

其實,美國對中國的戰略猜疑和防範一直如影隨形從沒停頓,只是不同時期有不同程度而已。當中國於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前夕,美國成立了「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USCC),委員會很快便就中國發展威脅到美國提出警告。在2005年提交國會的報告中,指出「中國在技術基本建設和工業方面的進步,對美國構成一個重要的競爭挑戰,這種挑戰侵蝕美國的技術領先地位」。到今年4月下旬,USCC發表一份名為《美國聯邦資訊通訊技術供應鏈應對中國的脆弱性》(Supply Chain Vulnerabilities from China in U.S. Feder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報告,公開指摘中國政府聯同其相關主體「一再涉及竊取與濫用智慧財產權,以及國家主導的經濟間諜活動」,並點名中興、華為及聯想,令中美之間科技力量競爭,敵意更濃。

明刀明槍遏中國崛起

很顯然,在戰略上,大國之間相互作出理性防範和理性猜疑,這種國家行為無可非議,只要克制、態度開放、不衝擊對手的國家核心利益,雙邊關係便能夠保持相對穩定,合作共處。

照目前情況看,中美兩國在經濟與軍事實力差距不斷收窄,在中國科技快速追趕下,美國重新調整對華戰略,並滑向過度防範和過度猜疑的範疇,如落實在南韓部署薩德導彈防禦系統,削弱中國核威懾力量;以台灣作籌碼向中國施壓,牽動中國的國家核心利益;抵制「一帶一路」;嘗試壓抑「中國製造2025」計劃。如今限制中國高科技企業發展的意圖相當顯眼,反映美國對華的戰略調整,如今是以競爭為主軸,並掣肘中國高科技的發展為政策前鋒,在此大勢下,中美的科技巨頭公司難免受到牽連震盪,主動或被動地捲入大國科技力量競賽的漩渦之中。

可以預料,中美爭奪科技領先優勢的競爭並不會因中興休克死亡、華為在5G設備標準制訂的主導性受到削弱而淡化;反之,競爭會變本加厲,因為美國只有保持全球科技領先優勢和軍事強勢,才能在未來面對一個經濟規模比自己還大的戰略對手時,建構有效抗衡甚至壓倒對方的戰略基礎;而中國傾力提高自主研發能力,盼盡快掌握高端的核心技術,因而無論從短期或長期看,中美在高科技領域的競爭摩擦、實質利益碰撞,將使兩國關係的穩定性飽受考驗。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