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8月26日

陳偉信 EJ GLOBAL plus 環地視野

電競集娛樂運動軟實力一爐

相信有不少家長會將「電子競技」(e-Sports)與「打機」劃上等號,繼而認為年輕人不應沉迷遊戲,應多花時間讀書云云。但事實上,電子競技近年已成為國際社會的潮流,不少體育會或明星願意投放資源參與電競︰台灣歌星周杰倫取得了電競遊戲《英雄聯盟》的前世界冠軍隊伍「台北暗殺星」(Taipei Assassins)的經營權;美國職業籃球隊費城76人及邁阿密熱火分別入股電競隊伍Team Dignitas及Misfits,由傳統體育進軍電競;英國史丹福郡大學(Staffordshire University)更開辦有關電子競技的學士學位課程。

今年4月,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Olympic Council of Asia)宣布,2018年於印尼雅加達(Jakarta)及巨港(Palembang)舉行的亞運會將引入電子競技為示範項目,並打算在2022年杭州亞運會將其列入正式的獎牌項目。電競發展能如此迅速, 既因為背後有龐大的商業利益,也由於國際社會對於「運動」及「競技」的理解有所改變。

出賽選手體能消耗急升

不認同電競的人認為,電競不過是有組織及有競爭性的「打機」活動,難言是一項運動,因此亞運會將之列入比賽項目似乎過分急進。但事實上,學界對究竟何為運動其實難有一客觀標準。

首先從體能消耗來看,雖然同是傳統運動,但相對動態的足球、籃球、田徑,與相對靜態的桌球、射箭等差異卻很明顯。而根據一些研究電競的文獻,電競選手的新陳代謝率、含氧量、心跳及血壓等指標, 在比賽期間都明顯上升,足證電競會消耗選手的體能。

其次是在技巧及訓練上,一般運動會要求職業運動員有一定程度的技巧及競技策略,而這些技巧既有先天的才能,也可透過有系統的訓練來維持及改善這些技巧。雖然作為外行人的我們難以理解電競需要怎樣的技巧及策略,但職業電競隊伍有常規訓練計劃,亦會跟其他隊伍進行友賽,提升實戰經驗,甚至讓隊伍成員共住同一宿舍,以培養默契等,這些都於傳統體育會及運動訓練大同小異。

最後是競技項目本身的娛樂性、規範性及競爭性,而近年電競已發展出成熟的賽制及甚具可觀性的賽事,相信已完全滿足這指標。另一方面,南韓電競營運是由南韓電子競技協會(KeSPA)負責監管,例如在2014年引入有關選手工資及合約規定,也有處理有關比賽造假等紀律行為。事實上,KeSPA成立是由南韓政府的文化體育觀光部提出,目的是希望把電競正名,而KeSPA目前也是南韓奧委會的組織成員, 足見它作為運動的地位。

沒硝煙的民族主義戰場

假如從政治的角度分析電競,其意涵可能比傳統運動更為強烈。以不久前在紅磡體育館舉行的香港電競音樂節為例,台港澳地區的選手進場所得到的歡呼聲,明顯與歐洲隊、美國隊及內地隊有所差異,特別是決賽台港澳隊對上內地隊時歡呼聲更是一面倒,這種情況在國足對上港足的足球比賽中也曾出現。但更嚴重的情況其實是在網上直播的討論版上,基本上每秒也有一些民族主義留言「洗版」。

另一更為注目的事件是剛過去的Riot Rifts邀請賽,決賽是由中國隊對上南韓隊,在現場幾乎沒有觀眾為中國隊打氣,更有指當中國隊贏得冠軍時台下觀眾四散,因而被內地網民視為不尊重的表現。但是,當這些事件放到近年的兩岸矛盾及陸港矛盾時,不難發現電競也成為國與國之間、族群與族群之間建立及反映族群身份的一環,電子競技成為眾多「沒有硝煙的戰爭」的一員。

事實上,隨着電競普及,勢必成為國家或城市軟實力甚至硬實力的一部分。昔日我們將國家在體育運動的表現列為國家綜合能力的一環,原因是體育表現涉及到不少後勤支援,如醫療技術、生物科學發展等,這些都是證明國家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標。同樣地,電競要普及,電子科技及基建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例如南韓之所以能夠成為電競大國,原因之一就是其互聯網Image覆蓋率及網速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此外,電子競技的發展既帶動商業利益,又可建立一定品牌效應,成為發展經濟及軟實力的新渠道。根據電競市場研究公司Newzoo的估計,2016年有多達2.9億人收看電子競技,較2014年增加43%,而跟電競相關的收益在同期增加了2.4倍,在2019年全球總收益更有機會衝破10億美元。一些知名的選手,如南韓《英雄聯盟》隊伍SKT T1的「Faker」或日本籍的格鬥遊戲《街頭霸王》著名選手梅原大吾,他們在互聯網上下均有一大批支持者,其個人潛在的經濟利益自然無可估計,而假如加以利用的話也可成為國家軟實力的資產。畢竟相對於現實世界,虛擬世界是更容易建立「正面形象」及「偏見」的空間︰我們今天身處的「後真相」年代,其中一個原因正是互聯網及社交媒體所塑造的「偏見」而來。

 陳偉信  中文大學全球研究社會科學學士課程講師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