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8月5日

沈旭暉 EJ GLOBAL plus Simon’s Glocal Chatroom

培養世界視野 香港邁向學習型城市

今屆特區政府掀起了一股「教育風潮」,50億元教育經常性撥款展示新特首林鄭月娥對此政策範疇的重視和支持,相信未來5年教育改進方針將為熱話。現時香港在多個基礎教育範疇均處於全球優異位置,然而這種優勢能否在時代需要和檢評指標轉變下持續,這需要我們把握國際教育趨勢,深刻反思本地情況。李子建教授為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學術),即將會推行以擴闊學生世界視野為主題的計劃,故特別邀請他參與對談,分享對此課題及有關計劃的種種思考。據了解該計劃為期3年,並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推行。

 

受訪者:李子建(John, J)  訪問者:沈旭暉(Simon, S)

 

S: 現時國際教育變革有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便是提倡廿一世紀技能(21st Century Skill)。到底什麼是廿一世紀技能?它對未來人才培育有何意義和價值?

J: 我們首先需要剖題。廿一世紀是指從現在開始到未來83年。而技能並非七十至八十年代時作為技術或技巧這種狹窄的理解,而是綜合知識、能力和價值觀的素質。這些素質能配合知識型社會更新換代速度很快的特性,並具有未來導向。而根據ATC21S計劃(Assessment and Teaching of 21st Century Skills),這可大體分為思考方法、工作方法、工作工具和在世界生活4個板塊。

在亞洲,亞洲協會提倡廿一世紀學生須具備5種重要的全球素養,以應對相互連繫的世界,包括探索世界、擴闊視點、溝通彼此的想法、作出行動及應用學科和跨學科的技能。中國教育學會亦於去年提出中國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當中如社會責任、學會學習,及國際理解等內容,也與廿一世紀技能相通。廿一世紀技能提醒我們,教育不單為應付目前生活,更要協助學生培養正面良好的品格和素質,面對和適應未來狀況,並成就個人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S: 剛才以宏觀角度討論了廿一世紀技能及其所形成的國際趨勢,當中提到探索世界、在世界生活等字詞。那麼世界視野到底有何位置、角色和意義?

J: 我念大學本科時主修地理,想由此作討論。我們常說香港是國家的一個特區,也是亞洲中的一個世界城市。但我們除了日本、南韓、新加坡等外,又能說出多少個南亞和中亞的地名呢?這反映我們口中的「國際」,只是整個版圖中的數塊而已。

隨着東盟、金磚國家、非洲等地區發展,這些地方在未來的角色與現在大不相同,而世界視野正是幫助我們回應這些改變︰首先是對國際事務的知識和文化認知;其次,在很多日常接觸的名詞背後,還有各種活生生的人。我們要與他們溝通,要了解和尊重他們的文化和宗教。我們亦要培養對國際事務的興趣,這不是純粹為功利,而是要關心世界,對世界具有敏感度。再進一步,養成開放、接納、包容與尊重等能力和價值觀。

我所熟悉的環境或可持續發展教育中有一個觀念,就是「全球思考,本地行動」(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點明有不少在地問題都和全球相關,跟我們休戚與共,因此世界視野在廿一世紀技能中相當重要。

 

S: 回到教育層面,具備這些世界視野的特質,意味着要學生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J: 在大中華地區的文化脈絡下,我想以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來談。從這一角度看,若我們要具備廿一世紀技能,首先便要「修身」,即發展個人能力和修養。這包括理解他人的想法、信仰和感受,並從其視角來看待世界,進行有效溝通。我們亦要對其他文化或國家的人持開放態度。試想想:未來你是否只在一個地方工作?是否只和某一種族或生活形態的人相處?相信答案都是否定的。故此這種個人能力與修養在未來將是作為人才的關鍵條件。我們需要關心及了解國際事務,讓這個由個人出發,並擴展至個人與家庭、社會、國家乃至地球村相互聯繫的進程得以發展。

 

S: 在這一大前提和方向下,不同的國家和城市作出了什麼行動,去培養學生具備這些特質?

J: 我們談廿一世紀技能,經常提到幾個字詞,例如不確定性、急速變化的社會等。這意味着個人面對這些處境,需要終身學習,與時並進。儒家提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帶出在全球化環境我們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國際、內地和台灣不少城市致力發展為學習型城市,恰能反映上述趨勢。

亞洲協會亦與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教育系統、大學和社區結成夥伴,在2012年成立全球城市教育網絡(GCEN),將培育廿一世紀技能融入教育體系中。

在學校及課程層面,英國文化協會設立名為「國際學校獎」(International School Award, ISA)的認證計劃,鼓勵學校將全球議題和國際意識融入課程。芬蘭則將世界視野的課題內容融入各年級課程及科目中,讓學生通過學習不同科目,潛移默化培養和增進對世界視野的關注。

 

S: 回到香港處境,特別是新一屆政府表示願意大力支持教育工作,你認為現時香港教育應如何回應上述發展趨勢?

J: 由2000年開始,香港提出了教育改革藍圖,由此推動課程改革,現在已到了「2.0+」的階段。我認為這是適當的時機,讓新一屆政府思考課程改革是否要步向新階段。究竟「3.0」會是什麼?這是為學生未來值得探討的問題。

我認為當中有幾個重要的參考點。首先,現時不少地區已着力發展廿一世紀技能,那麼香港在意念和具體實踐上有否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和可能性?特別是廿一世紀技能和現時香港所重視的品格、素質和生命教育多有相通之處,或可透過這些範疇,促進廿一世紀技能在教育中的推展。其次,除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香港作為終身學習社會,現在發展至什麼階段?我們能否從學習型城市的角度去檢視現今香港的發展?在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及各種全球發展趨勢下,學生和市民有着怎樣的世界視野?從人才發展的角度看,若香港要持續改進,世界視野的現狀及準備情況也是相當重要的參考點。

支援基層學生走出去擴視野

S: 我去年參與了一項有關香港學生國際觀的調查,顯示香港學生在世界視野方面的表現不算良好,而且受家庭經濟因素影響,基層學生會較遜色。你認為社會應作出什麼行動,讓基層學生能在更公平的環境中向上流動,並追上上述提及的發展要求?

J: 從數據看,社會階層、家庭環境、社經地位等或成為學生發展的制約或限制因素。學生會因自己出身基層,或家庭經濟並不富裕等,慢慢形成怯於向外闖、對周遭事物不積極的心態。但假如教育旨在促進社會流動、公平和個人素質的話,我們應該呼籲社會人士、校長和老師乃至不同持份者,多關心基層學生,提供更多機會和支援,讓他們以不同渠道走出去,認識世界,培養正面的人生價值取向,建立跨越香港的生活圈。他們的視野變得寬廣,把握到的機會也自然增加。

而未來整個世界會變得互相連結,我們不再局限一隅,身邊會有更多不同種族和文化的人。加強基層學生在這方面的體驗和學習,對促進社會平等也有重要意義。現時本人所構思有關擴闊學生世界視野的計劃,亦是以此為理念,希望藉此有助香港教育的前進,將廿一世紀素質帶進我們校園。

另外,配合世界視野的教育趨勢,特區政府在政策上,亦可考慮強化教師作為世界教育者的角色,並從培育着手,讓他們有能力使課堂成為世界教室,幫助學生培養廿一世紀所需要的能力。

整理:張嘉樂

 

 (編者按:沈旭暉最新著作《平行時空2 – 解構本土主義崛起的世界》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