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9月17日

陳偉信 EJ GLOBAL plus 環地視野

挪威善用網絡 視為公民自治延伸

挪威這個一直被視為世外桃源的北歐雪國,若非因為Facebook這次刪相事件,大抵難以網絡政治方式進入國際媒體的視角。然而,挪威社群上至首相索爾伯格(Erna Solberg),下至媒體及網民對事件反應之大,單以事件涉及挪威作家Tom Egeland及報章《晚郵報》(Aftenposten),也是難以解釋。

事實上,根據挪威警察保安局(PST)提交的2016年國家風險評估(National Threat Assessment 2016),社交媒體問題是挪威本年需要面對風險之一,當中既包括來自伊斯蘭極端組織的威脅,也有右翼極端主義以及針對挪威本土政客及意識形態的評估。特別是後兩者,一直是挪威網絡政治的夢魘,也是挪威網絡政治與其他國家不盡相同的地方。

於虛擬世界體現國家性格

根據2015年的數字,挪威社會幾乎是「全民上網」,而當中有三分二人每日使用Facebook。反之,一般在西方社會常用的Twitter,卻被視為菁英階層的社交平台,主要的使用者為媒體工作者、專業人士以及學者。而自前首相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在2008年開設個人Facebook專頁後,對於挪威政黨及政客而言,到Facebook與國民互動就成為了每日的指定動作。事實上,就挪威的人口密度而言,用網絡平台與民眾溝通及聯繫其他國家不同社群,可說是事半功倍。但相對於那些只會在選舉時才玩社交媒體的社會,挪威的虛擬社會往往同時兼具挪威人的社會特質,甚至是國家性格的象徵。

研究挪威社交平台的文獻,多以2011年布雷維克(Anders Behring Breivik)策劃的連環恐怖襲擊為經典案例,指出挪威社會有多重視網絡平台。當年的襲擊導致77人死亡,是自二戰後挪威國內死傷人數最多的襲擊,更觸發挪威社會的身份危機:畢竟施襲者不是那些所謂「傳統恐怖分子」,而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挪威人。而面對突如其來的衝擊,學者Mareile Kaufmann指出社交媒體就化身為挪威國內由下而上,相互關懷的危機管理機制。

網民自發做危機管理

Mareile Kaufmann所提出的危機管理機制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資訊分享(information sharing),例如以社交平台分享即時的襲擊資訊或注意事項。公關及危機管理顧問John Inge Oglaend指出,襲擊發生後,挪威社會先是以社交媒體分享第一手資訊,然後當民眾開始打電話通知探問親友平安時,網民隨即分享記者Rune Thomas Ege的呼籲不要致電予當地親友,以免電話聲吸引行兇者的注意,暴露其位置。高速分享第一手資訊固然是社交媒體的既有優勢;而挪威社會更進一步,他們會自發地求證及過濾不恰當的資訊,甚至公開要求其他民眾不要發布未經證實的資訊。另一方面,網民也會自行分析資訊,自行刪除早前自己不恰當的言論並為此致歉。

第二,挪威人也視社交平台為連結不同本地人的情感平台,特別是在危機時突顯其守望相助的性格。例如在網上「報平安」,當年就成為了挪威人讓團結的社會運動︰簡簡單單的一句「奧斯陸很好」(Oslo er I god behold),不但成為了挪威人的心靈雞湯,也是社區信心重建的第一步。而挪威人在網上呼籲民眾不要恐懼及散播流言蜚語,應正常地於網上及現實生活,分享對事件的感受等,均反映挪威人早已視網上社會為公民社會自治的延伸。而Facebook刪相一事侵害了挪威的社會價值,民眾廻響巨大自然也可理解。

奧斯陸妙用「數碼外交」

社交網絡亦成為挪威外交的潛在武器。挪威是少數設有「虛擬大使計劃」(Virtual Ambassador Programme)的歐洲國家,各地的大學生可以在課堂上直接與挪威駐當地大使透過社交媒體交流,向他們發問有關挪威在當地的政策。此外,挪威又聯同其他北歐及波羅的海國家,在網上推廣當地文化,例如透過hashtag進行共同推廣相關的文學活動等。

而除了上述這些常設的「數碼外交」(digital diplomacy)活動,挪威也希望借社交媒體進行人道外交。例如首相索爾伯格雖在今次事件中猛烈抨擊Facebook處理不當以及侵害言論自由,但她隨後稱Facebook既然已處理事件,奧斯陸與Facebook的教育合作計劃不應受到影響。她向路透表明,奧斯陸希望借Facebook與不同的社交平台企業在戰亂地區推廣教育,例如培訓老師使用網上平台向當地學生授課,設計各種網上學習模組等。這些人道貢獻一直是挪威政府建立自身外交影響力的重要一環,而奧斯陸透過社交媒體既可以更少的資源推動相關工作,也可減少國民受到不必要的風險,一舉兩得。相對於平日見到的吵吵鬧鬧,網絡世界其實可以做得更多,做得更好,至少奧斯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示範。

陳偉信_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講師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