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8月13日

沈旭暉 EJ GLOBAL plus Simon’s Glocal Chatroom

光華文化中心 在港傳播台灣人文空氣

港台兩地交往頻密,香港訪台遊客數量由2004年每年35.5萬人次增加至2014年每年125萬人次,同時,香港移民台灣的人數也由1600人增加至7600人。2014年台灣到訪香港的旅客也超過200萬人。這些交往遍及各個範疇,其中台灣當局在港設立香港光華文化中心,負責文化領域的交流。台灣前文化部部長龍應台曾指出,光華文化中心主任一職在台灣全球文化布局行動中擔任橋樑角色,通過強大的文化行政能力與經驗,以及文化網絡,推動中心與香港主流社會和新世代連結。

光華文化中心前主任盧健英,在港3年間,把台灣的人文空氣帶到香港,她坦言最大的收穫是在香港結交了許多好朋友。她在台灣文化界工作多年,曾擔任藝文記者,歷任《中時晚報》藝文生活中心副主任、《PAR表演藝術》雜誌總編輯、台北國際藝術村第一任主任,以及台北市文化局研發室研究師等,相信她定能剖析港台文化交流的情況。

S: 來香港工作前,你對香港有何印象?

L: 對我而言,香港不是一個陌生的地方。不少台灣人或多或少都有香港的朋友、親戚,甚至交過香港的男女朋友。年輕時候,我們都會接觸過香港的中國戲曲,香港保留了不少京劇和粵劇文化,例如梅葆玖等的作品,這是台灣所沒有的,我們只能從文本了解戲曲。因此,我幾乎每年都會參與香港藝術活動。

S: 這3年間,你對香港有何觀察?

L: 這3年,不但香港,整個世界的改變也很大。剛到香港時候,我發現香港人很急躁,很不開心,香港人擁有的技能也備受挑戰,吃雲吞麵時候,也難以吃到當中的誠懇,我認為大部分原因是,他們根本沒有空間去發揮自己的技能,因為舖租已是一碗麵的主要成本,其次才是材料和店東的利潤。這是大結構問題,只能得到這樣的結果。往後,我天天看着這城市的改變,感受到言論自由縮窄,無論是藝術團體表演的內容,或是《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遇襲都是其中的例子。過去20年,台灣在民主化當中,感受到所渴望的自由,很容易想像香港人心情的不舒服。


S: 這種大環境的改變怎樣影響你的工作?

L: 我沒有太多的設限和包袱,因為我是處理人與人交往,以及工作上文化的事情。其實,兩岸四地一直有交往沒停止過,我與不少好朋友的交往依然直接和密切。即使是當權者或是大企業家,他們生活也需要有不同面向。我們曾經邀請一些在台灣推動文化的企業家來香港,不少觀眾都會問他們為何要投資這些成本高而沒有效率的項目。其中台灣科技企業家童子賢,一直在台灣推動文藝,他投資誠品15年,至今年才有盈利。他強調其身份不只是企業家,也是消費者,希望他的小孩能有一家多元的書店。若一個花園只有一種花,也太悶,希望社會有不同面向的發展。

S: 近年,不少香港人考慮移民台灣,為何有此情況?

L: 3年前上任時,《天下雜誌》2013年8月號的封面是「港人瘋台灣」。當了解香港後,我發現不少香港年輕人認同台灣的生活價值,因為這符合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想像。以往,台灣嚮往香港的自由,當台灣人開始擁有而香港卻面臨自由的倒退,這是兩種不同的路徑。其實,香港年輕人嚮往台灣的生活價值,而中年人士到台灣過退休生活,正反映了他們的焦慮。香港的問題需香港人尋找答案,移民台灣也解決不了問題。現時台灣面對薪資低,國際形勢困難,這也是2300萬台灣人面對的問題,也需要台灣人去尋找答案。

S: 港台之間有什麼文化合作計劃?

L: 從文化角度,香港和台灣有不少同質性,兩地有不少合作。最近,就有京劇《關公在劇場》由香港導演胡恩威製作,並由台灣劇團演出,並在兩岸各地表演。台灣當代京劇創新走得很前,因為台灣資源匱乏,1949年只有小量京劇大師到台灣,四大門派更幾乎沒有。因此,台灣漸漸培養了自己的人才,不少國民黨高官都喜歡京劇,也促進了台灣京劇的發展。因此,台灣走出一條獨特的路。之後,台灣就出現了本土化藝術和中原藝術的對壘。在過去20年,台灣發展了當代藝術的獨特文化脈絡。

S: 台派京劇有何特別之處?

L: 台派京劇有兩個主要特色,分別是群體性和故事結構,當中沒有大師,卻有優秀的演員,故事加入很多現代意識,例如以女性角度去思考古代宮廷中女性間憐愛之情,令觀眾更容易投入,這也令西方觀眾知道京劇不止有美猴王和翻觔斗,還有莎士比亞等的劇目。與香港合作是另一面發展,香港劇團現代性更強,台灣則發揮說故事的能力,雙方便能擦出火花。

台灣軟實力就是人

S: 台灣發展文化事業的經驗能否用在香港?

L: 香港人都會認同,台灣很有人情味,這與台灣過去20年間的社區整體營造計劃有關。當時,有不少人從鄉間到城市工作和讀書,令城鄉間人際關係疏離,因此,文化部推出有關政策,改善這種疏離。香港灣仔的藍屋保存得很好,政府找到當中的平衡點,讓藍屋扎根社區,民居得以留下,而年輕人可以發揮創意文化,文化就在新舊之間共存。香港錦田也在起步階段,製造人際間關係,以及好鄰里文化。

S: 台灣最重要的軟實力是什麼?

L: 台灣的軟實力就是人。台灣有林懷民和賴聲川等藝術家、也有當代傳奇劇場等劇團;而電影方面有李安和侯孝賢等導演,這都值得我們向外推廣的。台灣年輕人有創意和靈活,能在有限資源下尋找最大的可能性,台灣不少上一代的文化人和知識分子努力尋找路向,他們由零開始發展,翻譯教科書,帶領學生表演,終於奠定了台灣藝術的發展方向。起初,我們舉辦的「台灣式言談」講座大多邀請台灣名人,如平路、張曼娟、幾米和蔡康永等,現時,則以素人的力量為主,以他們親身的經驗,反映公民力量。

S: 未來10年,台灣會朝哪個方向發展?

L: 現時,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改變10年後的情況。台灣人要知道自己的身份及彈性,近年有經濟學家指出,發展不一定只是經濟數據的增長,也應包含文明成長,這在台灣年輕人的心目中排名很高。有人認為台灣追求小確幸代表不積極,但他們相信自己的信仰,並為此而努力和犧牲,讓更多人知道,這也是一種積極。

整理:李志鵬

(編者按:沈旭輝最新著作《平行時空2 – 解構本土主義崛起的世界》現已發售)

歡迎訂閱:實體書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