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11月28日

周澄 寰球信識

香港機遇:碳排交易市場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能否就具體減排目標以至氣候融資運作機制達成共識?以中國和印度為首的新興大國,會否更積極承擔減排責任?美國能否平衡國內的利益分歧,兌現減排承諾?不少主流評論認為國際社會對氣候議題的關注度有明顯改進,惟上述格局難破於一時,巴黎會議勢將重複過往的空談窘境。然而,假若聚焦近年全球碳價格的討論與碳交易市場的發展,不難觀望巴黎會議或能繞過政治分歧,訂立具指導性的市場機制,有望藉此加快全球經濟低碳轉型。

過去一年,歐美等地發起針對化石燃料的撤資運動,廣獲社會各界響應。世界銀行亦附和「碳泡沫」一說,表示具法律效力的減排目標一經落實,傳統能源企業的龐大儲備將成「擱淺資產」,投資者應適時撤資並將資金轉投具潛力的替代能源與低碳技術,加快注資以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危機。

40國家引入碳價格機制

儘管財經界評論認為「碳泡沫」一說有誇大之嫌,撤資運動不失為一個引導公眾討論的契機。事實上,為碳排與環境成本定價的政策支持目前已基本成形,如能在氣候會議確立共識,將會有效推進市場重估傳統能源業資產價值,並有助各國決策者建立更全面的中長期的經濟模式評估。

目前,全球有約40個國家引入碳價格機制,但覆蓋率僅佔全球總排放量約一成。「全球經濟與氣候專責委員會」最新的研究報告表明,國際金融機構應主力協助各國引入碳價格機制,同時落實削減燃料補貼等改革措施。報告認為在2030年前,發達國家應將碳價格訂於每公噸75美元的水平,發展中國家的定價則為每公噸35美元,以落實減排量達56億噸的目標。

經濟學家認為,以歐盟的「排放交易體系」為例的市場機制較具學理支持,並且相對較具規範性質的法定政策措施更符合經濟效益。雖然交易機制受到質疑,但排放交易市場機制確已成為不少亞洲新興經濟體的發展大勢,包括中國、南韓甚至哈薩克,亦有少數國家計劃引入「碳稅」。然而,世界銀行認為計劃的定價偏低,未能有效提供市場誘因。

隨着中國的碳排交易市場漸見雛形,香港的角色與機遇值得深入觀察。港交所曾於2009年就香港發展碳排交易市場的可行性進行業界諮詢,然而當時業界以內地尚未有針對核證減排(CER)期貨產品的二級市場與政策配套為由,指出香港沒有發展減排期貨市場的條件。然而隨着中國積極透過國策推動低碳轉型,國際組織、跨國金融機構與顧問公司等亦紛紛引入氣候變化相關的風險與經濟評估、或分析各項減排政策的成立效益與市場機遇,香港能否發揮亞洲金融都會的優勢,跟上國際市場大勢,甚至成為長遠氣候融資的推手,實是巴黎氣候會議為香港政府與業界帶來一個討論契機。

周澄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全球能源與氣候政策碩士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