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5月2日

馮南樓 信觀點

普京經濟牌 催谷歐亞盟

5月9日,俄羅斯舉行衞國戰爭勝利日70周年閱兵,被視為重振國際威望的重頭戲。畢竟,冷戰結束、蘇聯解體、經濟先後多次陷入危機,俄羅斯在國際舞台上已失去昔日除美國以外的霸主地位,影響力甚至比不上英、德、法及後來居上的中國。筆者嘗試從蘇聯解體前後,莫斯科的經濟外交政策,檢視其在建立國際秩序的得失。

回顧歷史,蘇聯在二戰後重建世界秩序上的角色,重要性並不低於英美兩國。作為東線的反納粹領導者,蘇聯除了是取代國際聯盟的聯合國的主要組職國外,亦是重建戰後經濟秩序的布雷頓森林會議的議會者。蘇聯起初積極參與,只是後來在意識形態對立的情況下,沒有加入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後來新自由主義經濟擔當重要角色的機構。

二戰結束,美國提出《馬歇爾計劃》(起初,華府曾向蘇聯發出邀請),旨在提供經濟支持,重建歐洲。與此同時,蘇聯亦推出類似的《莫洛托夫計劃》,在經濟上支援社會主義兄弟國。《莫洛托夫計劃》及後更具體化,成為一個現已被歷史教科書忽略的國際組織──經濟互助委員會(COMECON,簡稱經互會)。

蘇式《馬歇爾計劃》

原則上,經互會可視作與歐盟前身的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國際間經濟合作組織,促進成員國之間的經貿往來及融合,但運作上卻被認為是蘇聯經濟的延伸,並藉此推廣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當中包括經互會提倡的資源再分配、特定價格交易,而各國之間的5年計劃更是互相配合,以滿足組織要求。不少學者指出,經互會的最大得益者是資源豐富的蘇聯,因為可使其5年計劃落實到每一個成員國。在意識形態對立下,經互會成員亦甚少與西歐及美國建立穩定的貿易關係。故此,除政治層面,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可以說是與西方經濟體處於平行空間。

蘇聯解體後,華盛頓共識大行其道,除了國內經濟改革得到美國為主的經濟學家指導外,俄羅斯更加入多個以往敵視的組織,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G7(現變成G8)等。俄國由以往在西方陣營之外,另外建立一個第二世界的革命領袖,轉變成為後冷戰時代的參與者。這段期間,俄羅斯經濟改革雖然沒有成功,但已摒棄以往的計劃經濟,並與多個西歐大國建立緊密的經貿關係。

上世紀90年代末,時任俄羅斯外長的普里馬科夫曾提出追求多極的世界秩序,但實際上是連普京上任初期,後冷戰秩序仍未曾改變。直至恐怖主義興起、2008年金融海潚,新興國家在國際舞台的話語權增加,俄羅斯在G20、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發聲,其影響力才有所回復。不過,顏色革命橫掃多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繼承蘇聯的獨聯體更成為各國領袖碰面的例行公事,俄羅斯不得不提出新的外交方針。當中,最為矚目便是參考歐盟成立歐亞盟(Eurasian Union)。

整合中亞國家力量

最先倡議成立歐亞盟的並非俄羅斯,而是剛在國內選舉取得97%國民支持的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他在1994年在莫斯科提出時,獨聯體國家因處於建立國家獨立性階段而反應一般。直至2012年,普京在總統選舉期間建議成立歐亞盟時,多個原本在蘇聯解體後成立的經濟組職、協定隨即整合,並且在2015年1月1日正式成立,成員國包括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及亞美尼亞。多個中亞國家、伊朗亦表示有意加入。

與蘇聯時期的經互會不同,歐亞盟沒有意識形態包袱,計劃經濟、控制價格、資源再分配都不在考慮之列。相反,歐亞盟主張成員國之間減少交易成本、打破貿易壁壘,做到「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

換句話說,成立歐亞盟雖然被美國鷹派視為復興蘇聯,但其提倡的畢竟是基於經濟自由主義原則。與昔日另搞一套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是兩碼子事。位於遠東的中國最近大談「一帶一路」、亞投行,同樣將歐美過往成功的模式複製。歷史並未終結,但已高下立見,不同的只是莫斯科透過建立不同組織,在各國認同的經濟遊戲規則下,繼續競爭下去。

馮南樓

(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歐洲政治研究員)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