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5月6日

專訪

瑞銀:生科股新制成功勢續旺

港交所(00388)落實新上市制度剛滿一年,引入同股不同權架構、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來港上市,惟反應與預期頗有落差。瑞銀亞洲投資銀行部副主席兼大中華區聯席主管李鎮國表示,生科股(B股)改革屬成功,有關股份的定價漸趨合理,後市表現出色,料下半年將有更多生科股掛牌。不過,同股不同權架構公司(W股)上市仍有一定限制,加上目前估值不理想,部分巨無霸放棄今年上市,可能拖累今年整體新股集資額按年錄雙位數跌幅。

同股不同權門檻宜放寬

4月底適逢新上市制度實施一周年,按港交所統計,期內共兩隻W股上市,集資757億元,佔總集資額27%;9家生科企(包括7家未有盈利或收入的B股)集資323億元,佔總集資額11%。

李鎮國指出,自港交所允許B股上市以來,短短一年間已有7企登陸本港,另有不少遞交了上市申請,料今年全年有逾10隻生科股來港,認為改革屬成功。B股去年中掛牌時,曾經歷調整期,部分股價大幅「潛水」,仍未返家鄉;但最近上市的B股定價已趨合理,後市表現明顯轉好【表】,增強市場信心。「這令投資者認為不是行業問題,只是個別公司定價進取,他們更願意投資生科板塊。」

相反,W股上市的步伐緩慢得多,至今只得小米(01810)及美團(03690)兩間企業上市。李鎮國相信,本港W股對行業、市值等有較多限制,即使企業有意赴港掛牌,往往因未達標而放棄,相關規定或須進一步放鬆,才能吸引更多W股上市。

全年IPO集資恐縮兩成

另一影響因素乃市況不就。雖然港股今年已收復大部分失地,但去年上市的大型科網股一直「潛水」,科網龍頭股價深度調整,均令投資者失去信心。李鎮國形容,相較生科企業,科網公司資金需求較低,可繼續依賴私募融資,甚至靠股東資金支持,毋須急於上市;而且香港科網股生態未成形,傾向接納大型企業,一些中小型科企缺乏同業比較,寧願改赴美國。歸納種種原因,料今年科技股融資額將降低。

他預計,美國暫維持利率不變,中美貿易摩擦趨緩和,但始終缺乏巨無霸赴港上市,倘今年整體新股集資額按年縮減20%或以上,他亦不感意外。

至於內地推出科創板,李鎮國坦言,多了一個渠道,競爭自然增加。不過,他曾與部分企業商討,只要能滿足海外上市條件,他們不會因科創板而放棄來港,反而一些未有條件「出海」的企業,會先考慮到科創板掛牌,待條件成熟再研赴港,令上市步伐更靈活。

採訪、撰文:張浚浩、吳永強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