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5月24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香港如何面對印太經濟框架

美國總統拜登出訪亞洲,重頭戲是為「印太經濟框架」(IPEF)豎旗,創始成員包括日本、南韓、印度、新加坡等13個國家。相對於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之類的傳統自貿協定,該框架可算是3.0版本經貿盟約,較少觸及關稅及市場准入問題,卻更進一步,聚焦於供應鏈、數碼、環保、勞工等標準一致,相當於中國「建立國內統一大市場」的區域化版本,其隱而不宣的最大戰略目標為推動印太供應鏈「去中國化」。香港在原有供應鏈體系扮演舉足輕重角色,隨着IPEF「另起爐灶」,須做好準備迎接衝擊。

現代經貿盟約歷史悠久,在早期最具代表性有1947年由23國簽署的《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後擴大為WTO世貿協議)、1989年生效的北美自貿協定(NAFTA)、2010年成立的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等,這些1.0版本盟約着力於降低關稅及市場准入門檻,促進簽約國家經貿往來熱絡,達致分工合作多贏局面。

但隨着全球164個經濟體已經成為WTO世貿成員(包括2001年「入世」的中國,以及早於1995年作為創始成員的香港),再加上各區域雙邊及多邊自貿協定紛紛生效,關稅及市場准入對於各國經貿日漸「不成問題」(至少不是主要難題)。在此基礎上,歐盟2007年《里斯本條約》、由美國在2011年發起的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等可算是2.0版本盟約,嘗試觸及政治層面,要求簽約成員「合作做生意」之餘,還須在自由、人權、法治等核心價值觀上維持一致。不過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在2017年簽署行政命令退出TPP,該聯盟改組為CPTPP,刪除了不少政治爭議內容,某程度上變回傳統1.0版本經貿協約。

排拒中國 供應鏈恐撤離

至於昨日由拜登振臂一呼的「印太經濟框架」,堪稱為3.0版本經貿盟約。觀乎已公開資訊,該框架幾乎沒觸及關稅及市場准入問題,亦未對政治價值觀提出太多明文要求,卻相對務實地聚焦於供應鏈、數碼、環保、勞工等方面建立統一標準。打個比喻,中國政府上月發布《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致力破除各省市之間行業標準差異和發展壁壘,加強經濟層面「書同文,車同軌」,「印太經濟框架」則相當於其區域化版本。

對美國來說,TPP「失敗原因」在於向經貿夥伴(在政治方面)提出太多要求,卻未能給予充分額外甜頭(除了自由貿易),以致潛在成員興趣缺缺,難以達成共識。汲取TPP教訓,印太經濟框架既未開宗明義作出政治要求,但拋出了更大誘因,讓成員國承接從中國外遷的供應鏈。舉例說,越南、印尼、印度等創始成員加入該框架後,在供應鏈、數碼、環保、勞工等方面逐漸形成一致標準,Apple、Tesla、GE這類大企業便更放心把廠房搬遷到該些國家,讓她們獲得巨大經濟利益。從美國角度看,此舉既有助供應鏈「去中國化」,達到政治目的,同時可避免犧牲生產效益。

換言之,相比起TPP,「印太經濟框架」能為各方提供更多甜頭,理論上有更高機會成功。不過,傳統經貿協定通常設有仲裁及懲罰機制,確保簽約成員「守規矩」。「印太經濟框架」表面看來較為寬鬆,具體執行能力將成為一大關鍵,尚待該框架公布進一步細節。

無論如何,按照美國的如意算盤,待「印太經濟框架」建成後,一眾成員國將會從中國承接大量外遷供應鏈,各國行業相關標準高度看齊,儼然「印太統一大市場」。這個聯盟不必打正旗號針對中國,惟實際上透過供應鏈另起爐灶,把中國排拒於外,造成圍堵甚至孤立中國的效果。

加強「內循環」「帶路」市場

當然,中國作為14億人口大國,在生產和市場雙方面皆對周邊國家具有巨大吸引力。實際上,印太經濟框架13個創始成員,多達11國(除了美國和印度)同時是中國牽頭的RCEP成員。在經貿盟約層面,任何國家「食幾家茶禮」實屬常態。中國只要能夠不斷開放市場、改善營商環境,周邊國家未必二選一倒向「印太經濟框架」。

本港競爭力優勢向來建基於左右逢源,既背靠中國龐大腹地,同時全面接軌國際標準,促進中外經貿往來,在全球化供應鏈體系扮演舉足輕重角色。「印太經濟框架」一旦取得成效,區內供應鏈體系及經貿規則料將出現巨大變化,香港在「一國兩制」下不太可能主動投身這個新框架,意味「接軌國際標準」優勢有機會受損,須做好應變準備,尋找新路向,例如要不嘗試融入印太框架,要不就加強服務中國「內循環」及「一帶一路」市場,兩條路皆不易行,但切忌呆坐「等運到」。

 

(編者按:高天佑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