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4月4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上海對抗疫前路的啟示

香港新冠疫情逐步回落,內地卻出現爆發勢頭,尤其上海和吉林備受關注。儘管嚴厲「封城」,上海每日新增個案(包括無症狀感染者)由3月26日的2676宗,急增至4月2日的8226宗,可見原本行之有效的「封控」模式,現在也難阻擋Omicron傳播。事實上,本港防疫一直穩固,至今年初遇上Omicron才全面失守,因其傳播力(R0值)最高達到9級,跟第一代病毒的2級不可同日而語。隨着疫情蔓延向更多省市,「動態清零」效益與成本需要重新計算,抗疫路線面臨抉擇。

上海這一波疫情於上月中旬呈現失守,3月14日錄得139宗新增確診個案,屬接近一年以來再度達到三位數字。為有效阻斷病毒傳播,該市同日進入近似「封城」狀態(停工停課,居民非必要不得離滬)。據以往在其他城市的經驗,採取「封城」措施後,疫情很快受控並回落,上海今次則有點令人跌眼鏡,確診個案進一步增加,3月19日突破500宗,3月24日達到四位數字(1609宗)。

隨着確診宗數趨於失控,上海「封城」手段不斷加辣,自3月28日起厲行「小區封閉管控」模式,由「非必要不得離滬」升級為「非必要不得出門」。然而,新增個案繼續上揚,4月2日達到8226宗。

正當大部分人聚焦於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東北吉林省疫情也不容忽視;儘管比上海更早(自3月11日起)實行「封閉管控」,吉林4月2日仍新增4455宗確診個案,已經連續20日維持於四位數字。據估計,當地疫情源頭如同上海、深圳,皆來自境外輸入,因該省東北部邊界與俄羅斯接壤,不少農民及商人「用自己的方式」往返兩地謀生,自俄烏戰爭爆發後,部分人從俄境返回吉林,亦把Omicron病毒引入(俄國2月份日均新增逾10萬宗確診)。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吉林東北部貼近俄羅斯,西南部則隔着遼寧省遙望北京,距離首都約500公里,倘若吉林疫情失控,京師也難安穩。因此,吉林定必嚴防死守,副總理孫春蘭上月兩度親臨該省指揮,下令全力推動「社會面清零」,可是經過差不多一個月仍未能遏抑疫情,遑論「清零」。

「必殺技」封城未竟全功

換句話說,中國一貫視為「必殺技」、行之有效的「封城」抗疫模式,現時在上海和吉林未能全面發揮作用。畢竟Omicron變種病毒的R0傳播力最高達到9級,即一個感染者(假設沒有干預限制)傳播9個人,跟第一代病毒的2級不可相提並論。

面對Alpha、Beta、Gamma以至Delta病毒,只要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加上嚴格「小區封控」,以及盡快把確診者隔離,確有機會遏止傳播,實現「動態清零」。不過Omicron傳播力驚人,兼且毒性相對較低,無症狀感染者為數甚多,一旦出現源頭,隱形患者很易在社區中「一傳十,十傳百」。尤其中國城市密度高,污水渠多屬舊式設計,即使在「小區封控」狀態下,只要一幢樓宇有人中招,左鄰右里樓上樓下也甚高危,可謂防不勝防。

另一方面,以往「封城」模式能帶來良好效果,又因時間較短,只要社會上下齊心合力忍耐一兩星期,待個案「清零」即可解封,恢復正常生活,成本效益相對划算。惟今次上海和吉林「封城」已一段時間,確診個案繼續攀升,不知何日實現清零,以及要繼續「封」多久。再者,就算一兩個月後能達致「社會面清零」,終於迎來解封,以Omicron傳播力之強,不排除再度由境外或其他省市甚至郵件傳入病毒,屆時莫非又重新要「封」?

代價與效益長期兩難

上海疫情帶來的另一啟示,在於超過九成感染者被界定為「無症狀」;儘管該市疾控中心專家已解釋,所謂「無症狀」不代表沒有喉嚨痛、頭痛等病徵,意思乃指「並非重症」,但這符合國際醫學界對Omicron的判斷。例如新加坡政府衞生部早前公布,在截至3月15日的四個星期疫情高峰期內,當地99.7%感染者屬輕症或無症狀,而死亡率僅0.04%。香港確診死亡率似乎特別高,據稱超過0.5%,主要與疫苗接種率、年齡、隱形個案、統計方法等因素有關。

至今為止,上海自3月起這一輪疫情累計逾4.5萬人感染,官方統計死亡率暫時為零,未有一人「因新冠病毒而死亡」;相反,當地有哮喘、心臟病、腎病等患者,因防疫限制未能獲得及時救治而身亡,這類悲劇時有所聞。有上海居民在微博慨嘆,在「清零」目標和「封城」措施下,現在的情況是「精疲力竭的醫護人員盯着一群生龍活虎的感染者玩手機,同時把面臨生命危險的病人擋在醫院外」。

換言之,面對Omicron新形勢,「動態清零」帶來的效益似乎愈來愈低,所付出的代價(包括經濟及人道)卻愈來愈高,在內地社會也引起愈來愈多爭議。假若上海和吉林疫情未能在短時間內遏止,甚或向更多省市蔓延,中國抗疫路線即將面臨重大抉擇。

 

(編者按:高天佑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