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0月13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李克強三招拆解限電危機

在疫情下踏入冬季,大半個地球都在為能源發愁。總理李克強上周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三招解救「限電危機」,料可取得立竿見影效果,讓內地民眾及工業捱過寒冬。另一邊廂,印度形勢更加嚴峻,全國逾半電廠煤炭庫存少於兩日,首都新德里也面臨全市停電,其背後原因與中國有同也有異。若說中國「煤超瘋」僅屬短暫失常,印度「煤嚴荒」恐怕會是長期挑戰。

李克強上周五主持召開國常會,主題為「進一步部署做好今冬明春電力和煤炭等供應,保障群眾基本生活和經濟平穩運行」。會議指出,「國內電力、煤炭供需持續偏緊,多種因素導致近期一些地方出現拉閘限電,給正常經濟運行和居民生活帶來影響」,而李克強主要祭出三招對症下藥,化解當前危機。

加價增產問責 對症下藥

第一招是「加價」,李克強宣布「將市場交易電價上下浮動範圍由分別不超過10%、15%,調整為原則上均不超過20%」。這關乎中央政府自去年1月起取消「煤電聯動」機制,令電價不再跟隨煤價浮動,改為由政府制定基準電價,此項政策原意良好,旨在紓緩民眾電費負擔,但隨着近來煤價飆升,導致電廠「愈發電愈蝕本」。

於是不少電廠變相「躺平」,經常用故障檢修、風險排查等理由縮減發電量,務求「蝕少些」,遑論有誘因擴大供電,此乃今次限電危機主因之一。畢竟就算是國企電力集團,其員工薪酬及獎金也依賴營運資金,倘電廠「蝕到乾塘」,便等於打爛自己飯碗,故李克強今次准許電價較基準價上浮20%,給予電廠加價空間,好讓它們有動力立刻恢復及加強全面供電。

第二招屬「增產」,李克強要求「在保障安全生產的前提下,推動具備增產潛力的煤礦盡快釋放產能,加快已核准且基本建成的露天煤礦投產達產,促進停產整改的煤礦依法依規整改、盡早恢復生產」。這幾句話背後大有文章,皆因內地當局近年為了環保、安全及「供給側改革」,在內蒙、山西等產煤重鎮,勒令大量「不合規」煤礦停產或減產,恰逢爆發新冠疫潮,「世界工廠」訂單和用電需求猛增,導致煤炭供不應求,價格飛升。

事實上,身為世界第一產煤大國,中國煤炭蘊藏量達3萬億噸,按去年消費量28億噸簡單計算,似乎該足夠使用1000年。問題在於,煤礦愈深入地底,開採成本、風險及污染愈高,因而代價和效益兩方面須作平衡。眼下全國電力告急,李克強敦促煤礦「加快」和「盡早」釋放產能,相當於暫時選擇效益至上。

最後一招是「問責」,李克強強調,「嚴格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做好有序用電管理,糾正有的地方『一刀切』停產限產或運動式『減碳』,反對不作為、亂作為。」講到底,面對中央政府近年一些政治任務,地方政府固然不敢公然違命,卻有不少「軟對抗」方式,包括「躺平」虛應故事(不作為),或把政策「加速」至造成反效果(亂作為),換取急煞車。

就像吉林省能源局轄下機構9月26日發布通知,聲稱按照國家電網要求,將實施「不定期、不定時、無計劃、無通知停電限電」,直至明年3月份。這不但招致民怨,更在網上引起嘩然,被不少人視為刻意「加速」行為。李克強直接把話說破,意在警告地方官員要醒醒定定,莫再耍花樣,否則隨時被祭旗。

三招齊發,內地限電情況似有所緩解,據國家發改委周一最新統計,近日電廠煤炭庫存明顯提升,存量少於7日的電廠數量較國慶假期前銳減90%。如上文提到,中國並不「缺煤」,關鍵在於煤炭能否有效地由地底挖出來,再供應到電廠用來發電,李克強「加價」、「增產」和「問責」手段有助打通這條脈絡,相信可讓中國民眾及工業捱過寒冬。

全球煤荒 新能源吃重

另一人口大國印度形勢更惡劣,全國逾半電廠煤炭庫存量不足兩日,連首都新德里也要緊急調煤,否則將面臨全市停電。印度缺電原因與中國有部分類同,包括抗疫措施「解封」後工業用電量猛增,以及天災頻仍打擊煤礦產量,加上風電和水電新能源失收。

但與中國不同,印度更為依賴煤炭進口(佔消費量三成),隨着國際煤價今年急漲逾100%,很多電廠根本買不起進口煤,這並非單靠印度煤礦增產便可解決問題。

類似情況也發生在黎巴嫩,該國九成電力來自燃煤發電,而煤炭100%依賴進口,隨着國際煤價飆升,當地政府沒錢買煤,導致上周六(10月9日)全國停電,陷入一片漆黑。時隔一日,黎巴嫩央行向政府批出1億美元緊急貸款,用於進口煤炭,但未知足以支撐多久。

國際油價與天然氣價格創逾7年新高,美國和歐洲亦正嚴陣以待,避免入冬後爆發能源短缺危機。今趟「全球能源荒」再次突顯加快發展新能源及儲能系統之必要,如Tesla、寧德時代(300750.SZ)等相關產業玩家相信大有前途。不過當務之急是好好過冬,尤其今年拉尼娜現象(La Niña)重臨,這個冬天恐怕比往年更加冷。

 

(編者按:高天佑最新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