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月18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用WhatsApp(可能)有錢收

「網絡大遷徙」看似如火如荼,但正如部分論者指出,今次事件對於WhatsApp及其母公司Facebook儘管「危大於機」,卻不完全是負面影響,皆因可篩選出不太介意(在特定範圍內)披露部分私隱的用戶,有助建立更有效廣告機制,正如百度創辦人李彥宏金句:「中國用戶願意用私隱交換便利。」更進一步,Facebook甚至可利用Libra虛擬貨幣,把收到的廣告費拆賬予用戶,屆時用WhatsApp不但繼續「免費」,更加「有錢收」,且看該軟件逾20億用戶將如何抉擇。

這輪「網絡洗牌」背後有兩大動力,首先是在美國「國會淪陷」事件後,包括Facebook在內的主流社交媒體都封鎖了總統特朗普的賬戶,不但引起大批「侵粉」不滿,部分「非侵粉」也覺得fb等巨擘「太霸道」,所以紛紛「搬家」,而fb旗下的WhatsApp也遭到「恨屋及烏」。

另一股動力則關乎WhatsApp上周在全球範圍預告「更改私隱條款」,表明將跟母公司Facebook「共享用戶個人資料」,以助這款免費通訊軟件進一步商業化。WhatsApp最初聲言,用戶若不在2月8日前選擇「接受」新的私隱條款,便無法再使用該款軟件,但後來在各國用戶群情洶湧下,把死線「暫緩」至5月15日,惟堅拒「撤回」,似乎仍將「硬推」。

上述兩大動力令不少WhatsApp用戶轉投Signal、Telegram等新興軟件,勢必衝擊fb及WhatsApp。但作為通訊軟件一哥,WhatsApp現有逾20億活躍用戶,具體影響始終需要量化來看;至今不論是該霸主,抑或Signal、Telegram等受惠者,都沒公布用戶「轉會」數據。

尤須留意,香港人對政治和私隱向來特別敏感,更是全球極少數普羅民眾高度關注美國大選、兼且「撐侵」民意佔主流的地區,因此「網絡大遷徙」顯得聲勢浩大;惟若由此而覺得全世界「大遷徙」同樣激烈,則可能陷入「同溫層偏差」。畢竟fb、Instagram、WhatsApp全球幾十億用戶當中,很多都是着眼於飲食旅遊、購物扮靚、追星打卡,不太關心美國政治,對私隱也不太敏感。

以「私隱換着數」篩選用戶

就像李彥宏在2018年爆出的「中國用戶願意用私隱交換便利」金句,很大程度屬於事實。當然這不是說中國人樂於讓自己的姓名、地址、銀行賬戶等資料在網上全部公開,而是他們較願意接受網企或政府提出的私隱條款,例如在特定範圍內,容許企業根據自己的私隱推送廣告、推薦服務,以及評估「信用分數」,以此換取低息貸款、免按金約車、優先訂票、客房升級等便利和優惠(另一因素是不少內地用戶覺得,包括「北京健康碼」等私隱橫豎都會外洩,防不勝防,倒不如用來跟大財團換點好處)。

儘管WhatsApp受阻於「網絡長城」,據估計目前在中國內地只有數百萬用戶,佔比微不足道;但該軟件全球逾20億用戶當中,不排除也有不少願意在一定程度上「用私隱換好處」,正如俗語所講「很多東西都有個價」。

實際上,WhatsApp自從2014年被Facebook斥190億美元收購,一直奉行免費、零廣告模式,用戶聊天時不會突然被彈出的廣告阻礙。不過做生意始終講錢,尤其維持20多億用戶流暢穩定服務的成本不菲,所以fb及WhatsApp長期苦思如何推進這個通訊軟件商業化,而一大障礙正在於各用戶對「私隱」定價各異,例如有些用戶「面對天價也不願作出1%妥協」,有些則「只要大家開誠布公,讓我信任你不會濫用私隱,那便有得傾」。

換言之,WhatsApp今次更新「私隱條款」,可算是一種「篩選」,讓不願接受「私隱商業化」的用戶離開,留下來的便等於認同「新規則」,有助建立更有效廣告模式。舉例來說,若有1億用戶「大遷徙」流失,19億用戶願意留下來「用私隱換好處」,那麼WhatsApp或許「除笨有精」;如果流失的用戶超過5億,甚至達到10億,那就「得不償失」,所以最終還是要量化來看,包括fb未來幾個月的業績數據。

或藉Libra推廣告費「回饋」

從另一角度看,Signal、Telegram現時皆以免費、零廣告招徠,但長遠始終要思考「錢從何來」,尤其是隨着用戶量暴增,設置伺服器、加強網絡保安等在在需財。況且,這些新興軟件背後並無類似fb的大財團支撐,長期「燒錢」恐難持續。

更進一步,不少矽谷人士都估計,fb很有條件透過該集團即將推出的Libra虛擬貨幣,引進廣告費「共享拆賬」模式。例如,一個用戶在WhatsApp向朋友提及「想買個新手袋」,該軟件把這條私隱共享予廣告商,後者安排某名牌向該用戶「定向投放」新款手袋廣告,fb因此獲得1美元收入,或可透過Libra幣把當中0.2美元「回饋」予該用戶,作為其「共享私隱」之拆賬。

在此情景下,將來WhatsApp用戶可能每日都看到兩三個「定向廣告」,略感滋擾(至少不及cold call營銷電話那麼煩),每月卻有數美元收入(視乎各用戶「廣告價值」,包括收入階層、消費喜好、所屬地區經濟水平等),稍為幫補電話費。

大數據時代「私隱有價」,人們除了着重私隱安全,更將有機會把自己的私隱「變現」(monetization)。還是那句,橫豎都是賣,最重要是賣得穩陣和高價,並盡量把自主權握於手中。這年頭,企業標榜的或許不再是「不賣用戶私隱」,而是如何「賣得高效和公道」。

 

 (編者按:高天佑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