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1月13日

StartupBeat 創科鬥室

私企破官方壟斷 掀航天革命

由發射火箭、衞星運作,以至探索登陸等,各式航天事業多年來一直由國家政府主導,又或只有獲安排合作夥伴參與,入場門檻甚高,往往帶有「國家任務」的神秘色彩。然而,這個高深莫測的「半官方」行業,近年逐漸被商業公司打開大門,為航天業掀起一浪商業革命。

2040產業規模8.6萬億

據美國投行摩根士丹利研究,全球太空產業在2018年的規模約3500億美元,未來料將大幅增長,到2040年達到1.1萬億美元(約8.58萬億港元);業務激增的主要原因是大眾對互聯網數據通訊需求膨脹,導致通訊衞星數量也要相應增加。

龐大的市場潛力,刺激大量初創投身太空產業。以日本公司Astroscale為例,就針對以往主要由美國空軍監控的太空碎片及地球衞星軌道問題,研發自家新技術並建立商業模式。

Astroscale營運總裁Chris Blackerby指出,「作為一間私營公司、小型初創,我們希望提供比大公司或政府機構更好的服務與技術,以更快、更低成本完成工作,並可更敏捷地作出決策。」他續稱,「實際上,我們的目標客戶包括美國太空總署(NASA)等政府太空機構;他們可以成為我們清理太空碎片服務的客戶。」

Blackerby提到,航天產業近年快速發展,主要推動力在於科技創新與進步,令製造衞星和火箭的成本大幅降低,更小型、更便宜的衞星及航天設備得以面世。

SpaceX激發創投潮

如是者,私營企業包括SpaceX、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和Blue Origin等太空科技公司,紛紛作出相應部署開拓商機,塑造出太空科技商業模式。

根據風險投資基金Space Angels的數據,自2009年以來,商業航天(Commercial Space)產業已吸引了246億美元投資,其中50億美元投資於2019年首三季錄得,反映投資者對該產業的追捧有多熱烈。

此外,《華爾街日報》早前報道,私營企業在太空探索業務上的投資總額,現已達到美國政府投資的3倍;NASA亦逐步把太空設備的開發和運行工作,外判予私營公司負責。

美國電動車生產商特斯拉(Tesla)行政總裁馬斯克(Elon Musk)於2002年創辦的SpaceX,堪稱私營太空公司近年冒起的「老大哥」;該公司在美國登月計劃中,逐漸擔當重要角色,又積極研究籌備登陸火星任務,未來擬把人類送上火星。

「SpaceX和Elon Musk無疑啟發了很多企業家和公司,激發他們投身此領域」,Blackerby形容,「很多人願意為SpaceX工作,甚或直接創辦自己的太空科技公司。」

Blackerby:主攻日美歐市場

為配合太空科技創業潮,以至其掀起的航天產業轉型,美國政府近年致力推出多項相關政策,包括上月由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正式成立太空軍(Space Force),專門負責美國在探索月球、火星與太空科技方面的發展。

有見及此,Astroscale也逐步在日本以外地區建立據點,現時除了在日本東京的研發與生產中心,以及在英國的營運中心,公司去年更在美國華盛頓成立辦事處,加強跟美國太空機構和科技公司的聯繫。

「我們目前專注於3個市場:日本、美國和歐洲,將會持續與美國商務部、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歐洲航天局ESA,以及英國政府等機構緊密合作。」Blackerby相信,跨國部署將有助Astroscale在協助各國建立太空衞星及碎片清理服務標準方面,佔據重要位置。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