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4月23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無芯強國夢

《封神榜》中有一個人叫做比干,被皇帝挖掉了心臟,卻仍活蹦亂跳,直至他走到街市,被一個賣空心菜的農婦一言驚醒:「菜無心可活,人無心可活否?」他才吐血而亡。現在的中國就像比干,過往十多年陶醉於「新四大發明」,做起了強國崛起美夢,直到中興通訊(00763)被美國貿易禁運事件,國民才驚覺我們對Startup和炒股票之外的基礎科研缺乏重視與耐性,以致核心芯片技術落後幾十年,西方一旦斷絕供應,我們能倒退回2G時代已算萬幸,屆時什麼淘寶、微信、網遊也是一場空。

國產技術落後幾十年

所謂「新四大發明」即是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除此之外,騰訊(00700)和阿里巴巴分別是全球第五大和第七大上市公司,聯想位居全球PC龍頭,華為和中興則雄據全球電訊設備第一和第四位,還有小米、大疆DJI、滴滴打車等大量「超級獨角獸」,誰敢說中國不是科技強國?

然而,上述一切軟件和硬件科技的背後,都建基於芯片(chip),偏偏中國在這方面非常「食塵」,不論手機和PC的處理器(processor),抑或電訊商基站設施的應用晶片(ASIC),以至高鐵控制列車的TCS元件,基本上都依賴西方進口。在2017年,中國進口芯片金額達2600億美元,為第一大進口商品,而且規模較第二位的石油高出兩倍以上。

中國不是沒有研發「國產芯片」,但技術上落後於西方幾十年,現時只能應用於最低端產品,例如售價幾百元一部的手機,以及室內單頻路由器(router)等,而且性能和穩定度都差過國際上同級數產品,真正「價廉物不美」。

或曰,中國現時勝在錢多,加上工程師人才充裕,假若像五十年代追求「兩彈一星」、寧要核子不要褲子,傾全國之力投入研發,芯片技術應該很快追上國際水平?很遺憾,現今芯片技術比導彈、核彈和人造衞星更加高深,而且講究積累。舉個誇張例子,就算中國把全世界最強芯片科學家都綁架回來,又把最尖端生產設備買回來,再將其設計圖偷回來,要求這批科學家在10年內複製出一模一樣水平的芯片設備,勝算也非常渺茫。

砸錢恐也抄不來

平情而論,不但中國未能掌握最尖端芯片技術,就連美國、歐洲和日本,其實也無法獨自掌握箇中技術。現時全球生產尖端芯片設備的公司只有一家,就是位於荷蘭的ASML,集合了美國的科研理論、歐洲的技術積累和日本的精密零件,每年才可製成12部生產晶片的光刻機(EUV),供應予Intel、三星、台積電等晶片商(每部機皆在幾年前被預訂,而且由「熟客」壟斷,中國廠商最多買到幾代之前超舊款)。這些光刻機的技術、精細度和速度都令人難以想像,中國芯片科學家、上海微電子董事長賀榮明曾經形容:「相當於兩架大飛機從起飛到降落,始終齊頭並進。一架飛機上伸出一把刀,在另一架飛機的米粒上刻字,不可以出差錯。」正因如此精密,溫度、濕度和光線等都會影響成敗,賀榮明坦言:「就算對方給我們全部圖紙,我們也造不出來。」

換言之,假如美國、歐洲和日本互相打起了貿易戰,各自不供應理論、技術和零件,她們其實也沒法各自獨力造出尖端芯片。由此看來,中國也不算太「羞家」?問題在於,身為14億人口大國,再加上意識形態跟西方陣營頗有差異,我們實在不能完全不掌握基礎芯片技術。

華為先見之明 惜獨力難支

對此,華為老闆任正非的認識十分清醒,他早於10多年前已下令華為大力研製國產芯片,但並非為了短期內造出尖端產品,一舉超歐趕美,而只為研發出二流甚至三流貨色,以待西方萬一斷絕供應,也不致於舉國茫然眼光光,「他們不賣給我們的時候,我們的東西稍微差一點,也要湊合能用上去。」可惜,西方芯片成果乃經過百年提煉,單憑華為一家公司努力,在10多年間可追回的進度有限。據內地業界估計,假設西方真的斷供,中國最樂觀可以倒退回2G歲月,勉強能發文字短訊SMS;但更可能跌回1G模擬通訊階段,即是「大哥大」時代。

過往一段時間,朝野上下都沉醉於微信、網購、支付寶、大數據、共享單車、華為中興、小米聯想、高鐵、DJI的成功,自詡為科技強國,誇誇其談「後發優勢」。但實際上,上述科技產物,在軟件方面主要是「商業模式創新」,突顯中國人擅長做生意賺錢,連猶太人也難匹敵,卻無關乎核心技術創新。至於華為中興、小米聯想等硬件企業,純屬代工商和集成商,無異於八十年代「來料加工」,首先輸入芯片等西方尖端元件,將其集合起來,再加上「微創新」和差異化,最後憑着廉價勞力、工程師紅利及規模效應,賺一點血汗錢,等於深水埗黃金商場「砌機佬」之加強版。

今次中興事件就像暮鼓晨鐘,把「強國夢」敲醒。猶幸在過去幾日,內地從官媒輿論到網民反應,都沒什麼人訴諸陰謀論、譴責「美帝亡我」,反而大多數人均承認我們只顧炒炒賣賣、追逐新潮概念,忽略了「板凳要坐十年冷」才可稍見成果之基礎科研。在此背景下,政府、學界和商界痛定思痛,或許未為晚也,否則的話,人無心不可活,國無「芯」也難言強大。

(英文版本由EJ Insight翻譯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