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3月23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fb未死得但未跌夠

「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想聽邊個先。」「壞消息先。」「Facebook(fb)爆出史上最大洩密醜聞後,股價連跌兩日,周三初見企穩反彈,期內累瀉約8%,跟騰訊(00700)最近兩日跌幅差不多。然而,投資者其實過分樂觀,fb在短期內仍未跌夠。」「好消息呢?」「fb未至於因此執笠。」事實上,現在很多人高估了事件影響,例如斷言fb會一鋪清袋,甚至很快倒閉;但又有不少人低估這宗醜聞,認為只是小菜一碟。這兩種取態皆不準確,今次危機對fb的衝擊應該分為短、中、長期三個維度來看。

短期來說,fb股價肯定還未跌夠。這宗牽涉全球最少5000萬用戶私隱的洩密黑幕,不像科網業界過往類似事件,並非由公司道歉一句、炒幾個員工祭旗便可了事,而是將正面撼動fb賴以賺錢之business model。難怪fb教主朱克伯格在事後閉關超過72小時,想清想楚才敢站出來公開回應。

間接賣數據收益勢大減

作為免費社交平台,很多人以為fb靠「賣廣告」賺錢,惟更準確地說應該是「賣數據」,只不過分為直接賣和間接賣而已。例如,fb向來標榜其廣告效果比傳統媒體精準得多,可按照用戶性別、年齡、職業、居住地區、喜好等資料,讓客戶控制其廣告讓什麼人看到,遠勝於電視或報紙廣告的亂石投林(在電視宣傳衞生巾,等於浪費了男性觀眾的收視率),fb這種「直接賣數據」模式早已為人熟知。

至於「間接賣數據」,則關乎fb容許第三方程式登陸其平台,以吸引用戶在fb上花更多時間、進行更多活動,例如洩密風暴的「罪魁禍首」Aleksandr Kogan研發的性格測驗程式,相當於「看看你和彭于晏的相似度」、「一個字總結狗年運程」等香港fb用戶常見程式的美國版本。對fb來說,此舉有助提升瀏覽量和點擊量,從而增進廣告價值。當然,Kogan等程式研發者,也不是無償奉獻之活雷鋒,它們要不透過第三方程式為自家網站或產品賣廣告,就是借助程式收集用戶數據,再轉售予「第四方」(諸如今次事件的Cambridge Analytica)。

三大衝擊打官司最難纏

對於這種情況,fb固然心知肚明,可是第三方程式已成為其生態系統重要一環,何況fb身為市值5000億美元的巨企,每季都有交數壓力,所以一直隻眼開隻眼閉。

事件短期內對fb最少有三大衝擊:一、朱克伯格已明言大力整頓第三方程式,勢必重創「間接賣數據」收益;二、其全球22億用戶即使不「刪賬戶保平安」,亦將更注重在fb上的私隱,包括透露更少個人資料,這則會影響「直接賣數據」的生意;三、逾5000萬用戶在事件中私隱受損,他們若提出索償,fb花於打官司的成本和精力難以估算。

中期而言,受影響的不只fb,亦將波及所有直接或間接「賣數據」的企業,即是幾乎一切「非硬件類」科網公司,數其大者包括Google、亞馬遜、騰訊(00700)和阿里巴巴等,它們的「賣數據」商業模式或多或少需要調整,否則遲早重蹈fb覆轍;而在變奏過程中,難免會對收入和利潤造成打擊。

保護清洗資料成新商機

長遠而言,洩密事件很可能具有劃時代意義,皆因人類的優點是懂得亡羊補牢,缺點卻是「針唔拮到肉唔知痛」,總要在慘痛教訓後才會痛下決心改進。就像過往每一次大型金融危機,都會促使全球監管體系大改革,這次醜聞也將令各地業界和政府正視保障私隱在大數據時代的重要性,逐步催生正式的監管框架和法律。

按此推測,科網巨企或像金融機構一樣面對「合規成本」大增,不可再隨心所欲售賣用戶數據,象徵着大數據相關行業的wild west蠻荒時代終告閉幕。惟另一方面,這也可能會鞏固大企業地位,事關中小型和新創企業未必有足夠資源跨過合規門檻。同時,私隱和數據的保護及清洗也將成為新興賺錢生意,為新一代創業者帶來商機。

(英文版本由EJ Insight翻譯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