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7月28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史上最嚴不太嚴

A股昨天中午後突然插水,上證指數一度瀉近4%,皆因內地《21世紀經濟網》引述消息報道,中證監將推出「史上最嚴」的理財業務監管新規,恐會影響資金流進股市。所謂「史上最嚴」,其實並非太嚴,具體影響預料有限,不過這需要結合本周二政治局會議上的口風,以及近日其他監管動作一起看,便可見當局對股市的取態仍是「寧緊毋鬆」,以「防風險」為最高原則,投資者短期內不宜憧憬政策春風。

新規出台三大要點

據報道,中銀監近日向銀行下發〈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旨在對銀行為客戶辦理理財業務(包括發行理財產品)加強監管,其要點有三。首先是對銀行的資質分為兩大類,一類只可辦理基礎理財業務,包括債券、票據、貨幣基金等風險較低產品;另一類可辦理綜合理財業務,包括股票、衍生工具及掛鈎工具等。這兩類銀行的界線,在於綜合類銀行的資本淨額須高於50億元(人民幣.下同),並擁有不少於3年基礎業務經驗。換言之,此一新規僅會影響「超小型」及新成立的銀行。

第二個要點,規定銀行辦理綜合理財業務時,亦只可為「高淨值」客戶購買股票、衍生工具等較高風險產品;所謂「高淨值」,即個人金融資產淨值不少於100萬元,或者近3年每年收入不少於20萬元。但事實上,根據中銀監的「窗口指導」,現時絕大部分銀行為客戶購買股票、衍生工具等產品時,要求的資產門檻普遍不比此一新規寬鬆,只不過今次把相關要求寫成明文規則。

或須計提風險準備金

最後、亦影響最大的要點,是首次要求銀行為理財產品計提風險準備金,不過計提準則不算「辣」,股票類、結構類產品按管理費收入10%計提;相比之下,業界此前曾擔心,中銀監或會要求按理財產品總值計提,那才是真正「辣招」。根據業界數據,目前內地銀行理財產品餘額超過23.5萬億元,但超過90%資金配置於債券、票據等固定收益產品,不足10%配置於股票及結構類產品,再計算這些產品管理費收入的10%,對全行業造成的額外風險準備金估計少於1000億元。

平情而論,上述新規實屬應有之義,相比其他國家亦非太嚴苛,只不過此前主要依賴「窗口指導」,故現在把相關要求寫成條文,才被稱為「史上最嚴」。然而,今次新規之出台亦不可單獨來看,必須配合整體政策環境風向。例如本周二的政治局會議,主題為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會上重申「防範金融風險隱患」、「引導社會資金更多投向實體經濟」等,雖流於舊調重彈,但次序有所提前,措詞亦較嚴厲,不難令人感受到「寒風」。

事實上,自從「權威人士」5月在《人民日報》放話,大家便感到中央當局對股市的取態逆轉,原本希望催谷「國家牛市」、借助國民儲蓄協助實體經濟去槓桿,不過「慢牛」並沒出現,只有「癲牛」並引致股災,更反過來拖累實體經濟,因此中央的取態轉為「寧緊毋鬆」,只求股市不要添煩添亂,正如「權威人士」所講:「樹不能長到天上,高槓桿必然帶來高風險,控制不好就會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導致經濟負增長,甚至讓老百姓儲蓄泡湯,那就要命了……我們明確了股市、滙市、樓市的政策取向,即回歸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發展規律,不能簡單作為保增長的手段。」

寧緊毋鬆 難望政策春風

難怪在本周二政治局開會後,先有中證監發布非法期貨證券風險警示,繼而深交所強調「從嚴監管」、遏制題材炒作,再加上中銀監「史上最嚴」理財新規,顯然各部委都積極「做啲嘢」,緊跟中央最新路線。由此看來,至少在未來半年至一年內,A股政策環境仍將偏緊,難望有溫暖春風,投資者須有心理準備。不過A股目前處於低位整固階段,正是時候固本培元、理順監管政策,長遠才有可能出現「慢牛」和「長牛」。

高天佑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