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5月13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禁止踩過界

繼叫停中概股回歸,以及「權威人士」講話後,內地當局又再對股市出招,盛傳中證監已下令禁止A股上市公司進行「跨界定增」,以染指互聯網金融(FinTech)、網遊、影視及虛擬現實(VR)等四類炙手可熱的新興業務。內地當局近年力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務求實現經濟升級轉型,但今次的新政就猶如一盆冷水,歸根究柢由於內地商界泛濫「鼻屎好食,鼻囊挖穿」之短視風氣,往往會把好事變成壞事。

四新興業務入黑名單

所謂「跨界定增」,即是上市公司實行定向配股(定增),藉之收購一些偏離主業(跨界)的業務或資產。據《新京報》、《上海證券報》等內地媒體引述消息人士報道,中證監近日已在內部下令,禁止涉及上述四類新興業務的「跨界定增」。

例如一家主業為紡織的上市公司,不可藉「跨界定增」染指FinTech或VR業務;但該公司的「跨界定增」若是為了收購餐飲集團,即使屬「跨界」,卻因不涉及四類新興業務,仍有機會獲得審批通過。由此可見,今次新政主要不是針對「跨界定增」行為,而是制止大量上市公司「趕潮流」沾手新興業務。據內地媒體引述消息人士所形容,此舉是為了防止金融市場和整體經濟「脫實入虛」。

一窩蜂恐「脫實入虛」

內地當局近年力推「雙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初衷無疑良好,亦符合環球大勢所趨;然而這面「雙創」大旗,卻被很多人濫用來炒作。據統計,自去年以來,以「跨界定增」染指四類新興業務的A股公司,已經超過120家,而且大多「一登龍門身價十倍」,例如原本從事紡織、水泥和鋼鐵等被視為「過氣」的傳統業務,市盈率只有幾倍,但一旦藉「跨界定增」收購一項新興業務資產後,便立刻掀起炒作,市盈率驟增至幾十倍,儘管其收購的新業務普遍「比虛更虛」,空有概念而未有收入。

在這趨勢下,很多經營傳統業務的上市公司都「心思思」,眼看自己辛辛苦苦揼石仔,每年也賺不到多少錢,不如藉「跨界定增」搞一輪炒作,所帶來的市值提升,可能相當於幾百年的利潤。對管理層來說,公司市值暴增後,自可透過論功行賞、減持股票、配發認股權等方式獲取個人利益。另一方面,有求就有供,新興產業界亦衍生一批人作出配合,專門「搭雞棚」、創辦看起來「很潮」的業務,只為透過「跨界定增」注入上市公司,達致「雙贏」,但這些業務有否前景就並不重要。

商界短視 一放就亂

漸漸地,內地商界已形成了一條圍繞「跨界定增」搵食的產業鏈,亦吸引愈來愈多上市公司「不務正業」。長此以往,難免會陷入當局所擔心的「脫實入虛」危機。

究其原因,乃由於內地商界泛濫「鼻屎好食,鼻囊挖穿」之短視風氣,往往會把好事變成壞事。例如去年當局擬催生「國家牛市」,藉着吸引民間儲蓄投入股市,協助實體經濟「去槓桿」,理論上十分美好;豈料股市一旦出現「賺錢效應」,便立刻吸引資金瘋狂炒作,當局期待的「慢牛」並沒出現,被「癲牛」取而代之;原本為了協助「去槓桿」,最終卻演變為更大的槓桿危機。同樣道理,鼓勵「雙創」實屬全球大勢所趨,但內地的短視和羊群效應,令新興產業變質成為「炒作產業」,最終又要由當局出手制止。

觀乎在4月29日政治局會議後,先是叫停中概股回歸,再有「權威人士」講話,以至最新的禁止「跨界定增」,或反映中央當局對股市已有新的定調,明白在社會短視風氣下,金融市場難有理想中的健康發展,因此兩害取其輕,倒不如回歸基本,在政策上寧緊勿鬆,以防範風險和泡沫為先,只求不要給實體經濟和社會穩定「添煩添亂」,寧願「一管就死」,總好過「一放就亂」。

高天佑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