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3月5日

張綺霞 文化Live

藝博高手中環海濱拓市場

還有不足兩星期就是年度大型國際藝術展Art Basel Hong Kong舉行的日子,大量藏家和藝術愛好者難得來港,各畫廊都加緊籌備,迎接這一波機遇。Art Basel Hong Kong去年錄得超過65000入場人次,當年創辦Art HK的舊班底也乘勢推出大型衛星藝博Art Central, 同期於中環海濱搭建佔地超過一萬方米的大型臨時展場,以中檔畫廊居多,預計入場人次25000人。

身為創辦人之一的Charles Ross,無論在Art Basel還是Art Central均擔任常務總監一職,自言是個生意人而非藝術人,只是對藝術市場有一定了解。搞過多個藝術博覽後,他也培養了興趣,愈來愈喜愛自己的工作。他笑說:「我最享受的就是在早晨展覽空無一人時四處遊覽,這是我個人的VIP時光,也是營運藝博最大的好處。」

Charles Ross來自英國,商業管理出身,在畢業不久的1993年便投身大型活動和展覽管理,至今超過二十年。在2006年首次來港,只因展覽營辦公司的東主Tim Etchells聽信澳洲搞畫廊的朋友的推薦,指在香港搞大型藝展大有作為。「我們曾搞過倫敦時裝周,在倫敦和悉尼都搞過大型的展覽和活動。在悉尼時我們想,既然都來到這裏,到香港去是很必要的一步。」視察環境後,他們也看到此地確有機遇,於是決定創辦大型國際藝術展Art HK。

在搞Art HK前,Charles沒有任何與藝術相關的經驗,「但創立任何大型活動都是困難的,無論在哪裏,無論展覽的性質是什麼。總要將最好的參展商和觀眾連結在一起,總要經過一段教育過程,要用很大的努力確保你向大眾傳達了對的信息。當時我們不斷跟別人推介這個藝術展覽,形容裏面會出現的一切。」

回顧到這裏,他彷彿又回到最初的位置,擔任藝展的推銷員,一臉認真地說服記者:「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購買藝術的機會,可以一次過看到來自世界各地超過一百所畫廊的作品啊!而且你也可以在裏面享受到美好的香檳和酒,是個很有趣的經驗!」他頓一頓,總結:「其實藝術都是與溝通有關,最重要的是觀眾能在博覽中有一個美好的經驗,看到好的藝術。」

從展覽還未成形時,他已經幫忙做了不少資料蒐集功夫,也不斷跟畫廊負責人、國際及本地藏家交談,了解他們對藝術博覽的期盼。展覽漸有眉目,他便擔任常務總監的角色,投入大量資源做國際宣傳,邀請外國知名媒體來採訪。籌備兩年後,在2008年,第一屆本地大型國際藝展Art HK正式開幕,建立良好的口碑。「成果令我們非常振奮,覺得我們在對的時候做了對的事。」

成功因素

他認為,成功有很大部分是因為香港的藝術市場已經發展成熟,「在2008年,香港拍賣市場的成績斐然,例如佳士得便在香港取得世界第三大的成交量,僅次於紐約和倫敦。在鄰近亞太地區,對購買藝術的興趣也愈來愈高。而且香港也有很好的酒店和購物配套,加上藝術品的進出口都不徵稅,藏家們都愛來香港。」

一年接一年,做到2012年最後一屆,Charles一直是藝術展的靈魂人物之一,但總習慣站在工作夥伴之後,甚少接受媒體訪問。在Art HK被出售後,他與其他夥伴催生了倫敦的大型藝展Art13(如今已延續至Art15)及悉尼大型藝展Sydney Contemporary,把成功經驗複製到不同地方。

今年他與Art HK班底創立Art Central,一樣是他人負責出資,自己擔任常務總監。他要管理藝術博覽策展外的一切大小事務,從監察大型的帳幕建築到市場推廣找贊助,聘請管理員工等,都親力親為。「與營運一盤生意一樣。」他認為,成功的藝術展除了營運順暢,更重要是有好的內容,這部分則由他人負責。「我們要有最好的藝術總監,從前是Magnus,如今則是Maree,負責篩選過程和展覽內容。當然除了最好的內容,也需要有最好的觀展經驗。」例如大型裝置、食物、講座等也是重要的部分。「我們要做的是創造一個讓人非去不可的場所。」

他希望,Art Central能成為一個「為香港而創造」的展覽,「我相信香港是亞洲藝術市場的中心。藝術展也以香港為先,然後是國際」。這次展覽共有來自二十一個國家、超過七十五家畫廊參與,當中65%畫廊來自亞太區,十九家來自香港,他認為數字正能說明定位。

他相信,Art Central能與Art Basel相輔相成,「在定位上,我們是更年輕、更新鮮,但兩者都是在展示市場中不同範疇的藝術。」參展費用上,Art Central也比Art Basel低,「我相信我們的價格是具競爭性的。」與Art Basel開放時間緊貼,Art Central在13日舉辦貴賓優先預覽,14至16日公眾開放,前者貴賓卡也能在後者通用,希望能吸引有能力的藏家前往。

發展趨勢

在出售Art HK後回頭再創Art Central,他表示只因看到衛星展覽的機遇,例如在美國的Art Basel Miami Beach,也有同樣的大型國際藝術衛星博覽在附近進行。「去年我去Miami Beach時,就已經有二十五個衛星博覽,同期共有一千五百家藝廊參展。如果市場能支持一個大型平行博覽,必定能支持第二個。Art Basel Hong Kong做得很好,如今是好時機。」

「一個藝術博覽要發展,必定是隨着買家和市場發展的。因此發展的速度往往是緩慢的,不會突然增大許多。」但他相信,藝術博覽的教育功能長遠也能發揮作用,培養新一批藏家和藝術愛好者,擴大市場基礎。正如他也受感染,建立起小規模的收藏,不少都是從自己營辦的藝展中購得,尤其喜歡年輕的新進藝術家和攝影作品。「年輕藝術家最後能否成名,許多時都與運氣有關,因此在購買時,我考慮的是作品能否吸引我及藝術世界的眼球,技藝也是關鍵。」

說到自己多年來的工作哲學,他總結為「苦幹(hard)」,同時也要懂得「辨認出市場的空白(gaps in the market)」,「我的工作都是要創造一些東西來貼合市場還未被滿足的需要,也要確保觀賞經驗是最好的。」要辨認出機遇並非難事,關鍵是要花時間研究和觀察,然後找出最好方法把理念實踐。

居住在倫敦,經常全世界到處跑,但他也覺得香港是自己第二個家。就他觀察,香港的藝術生態一直不斷發展。「2006我們開始籌辦Art HK時,香港只有約三十所畫廊,如今畫廊數目已大大增加,國際藍籌藝廊也在這裏成立分部,如白立方、高古軒、樂曼慕品等,回想2009年時,他們才第一次踏觸香港,在Art HK參展試水溫。」政府開始重視文化發展,M+的建立令城市的文化環境進一步改變。「我們初來時,一切還在商討中。這一切都幫助整個生態發展。Art HK不過是在對的時間將香港於世界地圖上標示出來,帶來國際畫廊,也讓國際媒體看見。」他期望,Art Central能為本地藝術周帶來新氣象。

撰文:張綺霞

攝影:陳縱宇

[email protected]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