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3月2日

劉偉霖 如是樂

香港更勝主場

2011年9月於柏林第一次聽蒂利文和德累斯頓國立管弦樂團的演奏,當時寄望香港搞手可以快點決定請他們來,因為策劃需時,到成事時,他們應該會超越柏林愛樂及巴伐利亞電台樂團。事隔三年半,終於由藝術節促成這對組合的香港首演。

先要向讀者解釋為何仍然用「蒂利文」稱呼Thielemann,不跟隨藝術節用「泰利曼」。「Thie」的讀音是Tee, 不是Tie或Fee。藝術節節目出了之後,筆者發覺很多香港樂迷根本不是用「泰利曼」稱呼他,而是嘗試用德文讀,但把第一個音讀成Tie。

2月27日演出為今屆藝術節揭幕,主曲目為布魯克納《第九交響曲》。2013年9月筆者在德累斯頓聽過他指揮《第五交響曲》,印象翻天覆地,令筆者有「原來不識布魯克納」的感覺。即使未現場聽過,樂迷多數知道蒂利文是當今前列的布魯克納演繹者,他指揮《第九交響曲》看似很平常。但緊貼蒂利文動向,才會知道他奏《第九》遠遠少過《第五》及《第八》,曾令人疑慮他是否迴避《第九》。他和德累斯頓結緣五年多,本季才首次合作《第九》,所以這次《第九》並非理所當然。今年5月他會奏《第四》,9月奏《第六》。

從深淵呼喚祢

演出前數天,筆者才在巴黎聽過海廷克指揮布魯克納《第九》,不打算兩者逐點比較,因為根本無得比,蒂利文技術擊倒。同樣被擊倒的,就是萬千國際樂迷慨嘆「早知那時去聽」的阿巴度琉森「天鵝之歌」,筆者聽過第二場。去年的Ivan Fischer呢?和蒂利文比,只是幼稚園程度。有把握調適不同聲部,才不用像Fischer把圓號放到指揮面前。

愈銘記在德累斯頓的回憶,愈害怕來到文化中心會黯淡無光。過慮了, 這場的演出會成為「文化中心不是那麼爛,好演出照樣出色」的最佳例證。沒錯在德累斯頓聽《第五》不是《第九》,但今次的聲音比那次更輝煌、更爆棚。德累斯頓那邊才有,這次沒有的,是低處未算低的弱音。看來蒂利文適應陌生場地確有一手,文化中心根本無可能做到這種極限弱音。索性放棄它們,把握其餘可行的音量範圍。

第一樂章蒂利文將第一主題群組(兩拍子)以甚慢的速度演奏,甜美而充滿渴望的第二主題群組(四拍子)則採用稍快的速度,這和很多指揮不同,亦和筆者照樂譜所得出的理解不同。然而他在第一主題群組的慢速卻令人有「主啊,我從深淵呼喚祢」的感覺,在第二主題群組採用較快的速度,非但不會招來衝刺的詬病,卻比拖慢速度反而有更強的渴求。

從表面看,蒂利文在第三樂章最 精采之處是高潮迭起,在所謂的「世界末日」高潮奏得地動山搖。但深入一點看,是他凸出了此樂章的結構,以及此樂章於全首交響曲的角色。如果借用《第七》及《第八》的慢板看這個樂章,「高潮」是張力積聚後爆發,爆發完就能圓滿解決。不過蒂利文在這個慢板的每個小高潮,爆發一刻不是解決,而是逐次加強的懸而未決。以為最大的高潮會將先前的鬱悶驅走,蒂利文卻給你最不調和的噪音,亦即是「世界末日」。之後的十二個小節(排練字母R及S),蒂利文做了其他指揮不會做的事,就是把漸強做得很盡,彷彿化解矛盾的高潮快要來臨,然後遵照樂譜所示,立刻減弱成pp,高潮胎死腹中,先前的極端不調和尚未解決。

未完待續

從生平角度,布魯克納死前還在寫第四樂章,第三樂章不可能是終結。從樂理角度,第三樂章是E大調,不應該是這首D小調交響曲的結尾。但蒂利文卻憑布局令人聽得出第三樂章留下了懸念,結尾的飄逸不是主懷安息或趨向無限,而是「未完待續」。最華麗的聲音配最透徹的布局,不必緬懷過去,最好的就在眼前。聽不到這場的朋友:早知那時去聽?

圖片:Matthias Creutziger

撰文:劉偉霖

逢周一刊出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