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12月5日

張綺霞 居港異鄉人

巴基斯坦裔教師體現共融 下嫁父親挑選港男

「香港人要離開其實很容易,尤其是他們擁有各種資歷,到別的地方找工作並不難,而且勤勞的性格也很受歡迎。但留下是我的選擇,因為這裏已經是我的家了,相信這也是許多香港人的選擇。」

八十後Aisha Zaman樣子甜美,生於巴基斯坦,十三歲時移居香港,其家族數代也在港定居。由於教學語言上的障礙,歷來少數族裔在港升學非常困難,多在早年輟學,而她是少數能靠努力成功考取本地大學學位的異數,如今更投身於教學工作中,希望能幫助更多面對同樣困難的學生。性格溫厚的她,求學路非常艱辛,卻不怨天尤人,只盡最大努力走出自己的路。改變體制非在朝夕,Aisha只希望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崗位上,為更公平的社會未來出一分力。

Aisha的父親還是孩童時,就跟隨爺爺來港定居, 長大後在此地找到司機的工作,同時在巴基斯坦成家立室。Aisha作為家中的老么,也在十三歲時移民來港,至今已經有十多年。起初來港,她只懂一點英文,也因為移民問題,有兩年時間無法上學,沒有任何朋友,惟有天天到圖書館自行進修。

她的努力終於得到回報,到正式入讀地利亞修女紀念學校時,由於語文能力佳,加上非常用功,一切學業終能應付自如,回憶到這裏,她也不禁慨嘆:「在香港讀書是很辛苦的,要非常非常努力才能達標。」雖然融樂會也曾安排導師為其補習廣東話,但始終非正規課程,只是如課餘興趣般學習。「在中學,第一學習語言是英文,第二學習語言大部分同學都選擇了法文,因為我們根本無法應付高考中文的課程。」

父母皆為低學歷人士,家境清貧,她只能靠兼職補習和融樂會的獎學金維持學業,最後也能以優異成績畢業,殊不簡單。「當時應考會考的學生中,四班有三班都是少數族裔學生,但當中只有約十人能升上中六,原校升讀的多是華人學生。在我畢業的那一屆,能考進大學的少數族裔更只有五個,已經是歷年來最好成績的一屆。」

上海工作不獲簽證

喜歡語言和藝術的她,雖然英語成績在校裏數一數二,仍不足以與其他考生爭奪英文系的學位,喜歡藝術的她無法報讀要求中文成績的中大藝術系,惟有選擇理工大學工業及產品設計學系。學系以英語教學為主,不少教授也是外國人或曾在外國留學,就算有以中文教學的必修課,她也能取得校方豁免,不懂廣東話也不成障礙。

在系內,她結交了不少本地華人朋友。「我覺得溝通是雙向的,如果我刻意孤立自己,也會被人孤立,若我願意接觸更多人,他們也會喜歡與我交流。他們人也很好,雖然有些同學英文不太好,但我們仍能成為朋友。有時候我覺得不是語言,而是主觀意願在影響事情發生。」她笑言,自己的本地華人朋友比巴基斯坦和少數族裔朋友還要多,從他們身上學會了許多廣東話,尤其是嘲笑人的用語。

Aisha在系內成績優秀,並獲得到紐約實習兩個月的機會,深深感受到本地與國際公司工作氣氛的差異。「那裏不是香港公司中那種非常高壓,要你不斷完成工作的環境,而是要求你不斷追求創新,製造出各範疇都臻完美的作品。」因此她一心要投身國際設計公司,大學以一級榮譽成績畢業,她獲推薦進入多間本地產品設計公司工作,卻把機會一一推卻,考進了以上海為基地的國際設計公司。

由於工作要長駐上海,當時仍是巴基斯坦籍的她難以申請簽證,而信奉伊斯蘭教的父母也反對女兒隻身一人在外,思前想後,她打消了在設計業發展的念頭,改為在一所專門收錄少數族裔的本地小學擔任英語和美術老師。工作下來,才發現教書非常適合自己,於是一直留守。「學生很可愛,雖然有時也會變成小魔怪(笑),但當我看到他們身上有大改變,自己也會覺得很欣慰。」

教材沒有宗教忌諱

作為一個少數族裔老師,對於少數族裔學生的問題也有更切身的理解。「許多學生都需要幫忙,只要有一個適當的人,他們將會從此改變。如果他們願意努力,將會做出意想不到的成績,變成一個不一樣的人。」她指出,在少數族裔學生群體中,瀰漫着對未來濃重的不確定感,覺得無論多努力,走上另一條路的機會也是微乎其微。

不少老師在處理他們的問題時,多只從學生的表現入手,把不專注行為歸類為懶惰,而忽略了他們或許是未能跟上課堂內容。少數族裔在社區中取得的課外支援遠比華裔學生少,家長學歷偏低,也未能為孩子的功課提供協助,加上財政問題,孩子從小的學習條件就不佳,長大後也重複父母的命運。「有時也會覺得自己能幫助的實在有限,需要社會多加關注才能帶來改變。雖然愈來愈多少數族裔能出頭,但大部分仍身處惡性循環之中。」

看到學生面對跟當年的自己相似的學習困境,她勉勵他們要更主動。她笑言,由於自己不怕接觸他人的性格,因此能與不同人建立關係,成就互助的網絡,並彼此學習。「當然過程是困難的,但這些難題正能讓你變得更好。」雖然父母只有小學學歷,無法提供實質幫忙,但經常鼓勵她追求更高的目標,令她不斷自我鞭策,因此她希望家長也多正視子女的學習問題。「不少父母都覺得孩子還小,做得不好也不要緊,但當他們升到中學,種種問題就會浮現,尤其是跟不上課程進度。」政府近年推動融合教育,讓少數族裔也能入讀一般本地學校,但Aisha指出,這些學校對他們的支援仍不足夠。「有我們的畢業生向中學老師提出問題,說他們不明白課堂的知識,希望能獲得幫助,但老師卻回應說,搞明白這些是你們的責任,因為要進這樣的學校是你自己的選擇。」

作為一個老師,她也明白老師有自己的難處。「每個老師已經負荷過重,突然有少數族裔來到自己的班中,工作量因此大增,自然難以應付。但我認為他們也應該抱持正面思考,因為在這樣的政策下,進入本地學校的少數族裔學生將愈來愈多,學校應有相應的準備。」

她指出,社會對於其他種族的認識和關注仍不足夠,尤其是不同宗教的忌諱。例如學校採用的教材中有「小豬」和「小兔」的評分欄,有未達標而拿得小豬的伊斯蘭教女生因此嚎啕大哭,覺得被老師侮辱成最低賤的動物。「這些教材在設計時沒有考慮到,用到它的學生其實是可以來自不同背景的,有不同的心理需要。」她感嘆,種族共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種共融並不是靠一兩個廣告就能做到。例如那些請不同學生上電視台玩遊戲的節目或問答比賽,為何就沒有少數族裔的參與?許多少數族裔學生都能說流利廣東話,絕對能應付自如。」

婚後學習中國傳統

不同族群的共融,在Aisha身上尤其能體現,因為她已與一名本地華人伊斯蘭教徒共諧連理。巴基斯坦的婚姻需要有父母之命,丈夫人選為父親所挑,提到丈夫,Aisha露出甜甜笑意,讚揚其身上有許多一般年輕男子沒有的特質。「他是個平和、善良、具紳士風度的人,而且持續不斷地關心身邊的人。」可惜她只肯談論他的優點,不願提供兩人合照。婚禮按照傳統穆斯林儀式進行,然而由於大學同學和同事熱情要求,於是他們也為這群朋友舉辦了中式飲宴。她打趣道:「為了這個婚宴我們快要破產了!」

信仰相同,即使彼此來自不同文化,兩家人也能相處融洽。從丈夫身上,Aisha學會不少中國傳統生活方式,家裏也經常煮中國菜。「因為中國菜簡單得多了,都是蒸煮為主,如果是巴基斯坦式的烹調,起碼要煮上五種不同的小菜。」去街市買菜,她也經常用廣東話講價,「日常基本的溝通我都是可以的。」她笑言雖然最後未必會便宜多少,但對方的態度會變得更親切友善,讓購物變得更愉快。

Aisha的兄弟姐妹各散東西,姊姊在美國,其他哥哥都在巴基斯坦。而Aisha在兩年前已經正式入中國籍,日常生活與一般港人一樣,忙碌得停不下來。在工作以外,她也修讀碩士和教育文憑,並要兼顧家庭,有時太疲累,也有過離開的念頭,但轉念以後,仍覺得對此地有深厚的感情。「在香港生活壓力很大,每個香港人都在重壓之中,但除了這樣,香港仍是一個值得停留的好地方。」

不懂中文阻礙前途

但不懂中文,成為了Aisha的升遷障礙。所有政府工作都要求要通過中文測試,就算她是英語老師,應徵常額教師時也必須應考。她曾就此據理力爭,對方卻指若要在本地學校任教,必然會用上中文。「但我如今已經在本地學校教書,而且也聽得懂一定程度的廣東話,學校用廣東話進行會議時我也有參與,為何到其他學校任教時會構成障礙?」有印度老師在本地學校教了數學十年,也因不懂中文,多次應徵常額教師也不獲面試機會。她反問:「是否代表穩定或高層的職位只有華人才能應徵?」

「我覺得共融就是,所有人都在思考同樣的問題,共同協商找出答案。但如今的情況是,少數族裔思考少數族群的事情,華人思考他們族群的事情出,錯失發展機會。」

她解釋,自己提出這些問題並非想爭取更多利益,只想讓少數族裔也有公平的發展機會。「許多少數族裔也是本地人,我們只是要求本地人之間彼此更為共融。」如今仍沒有中文作為第二學習語言的正規課程,令許多少數族裔孩子無法與華裔孩子一樣,獲得同樣的資訊和權利,就算體育表現出色,也因無法閱讀中文,不知自己可報名參加社區運動訓練和比賽。

由於歷史和政策的關係,族群之間建立了厚厚的隔膜。就算是少數族裔學生佔多數的學校內,華裔和非華裔學生仍各自成群,不願溝通。作為少數族裔老師的她,堅持不分種族,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班上曾有只肯說中文的新移民華裔學生表現不佳,遲遲不肯交功課,也不與其他同學玩,細問之下發現他只是不懂得做,也不敢用英文與他人溝通,於是抽空為其補課,並囑咐能說廣東話的好學生多加照顧。「除了政府政策的調整,每一個領袖,每一個老師都可以是幫助孩子的人。孩子永遠有改變的潛能,只需要你先向他們踏前一步,不要對他們視而不見。」

撰文︰張綺霞

攝影︰郭錫榮

[email protected]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