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11月15日

蘇潤生 開卷偶拾

退一步觀香港

相傳,嶺南大學其中一個學系文化研究系,有好幾個科目與授課老師的「組合」特別受歡迎,以質素高見稱,如果該學期遇上了,屬「必讀」之列:例如李小良教授的「香港普及文化」、游靜教授的「電影研究」,以及羅永生教授的「後殖民主義研究」等。香港政權移交已經超過十五年,由以前的適應期到現在產出各項社會運動,焦點彷彿只落在中國管治階層的取態上,有關「殖民」與「後殖民」狀態的議題,已很少在主流媒體上出現。

當然,中國管理層的想法行動與我們香港人息息相關,更有直接影響,然而,「殖民」曾經與香港有過莫大關連,時至今日仍冤魂不息地纏繞着香港。若要以「後殖民」這個學術範疇作定點,梳理清楚香港社會上各種反應的由來的話,必要拜讀羅永生教授的著作。

文化研究系一向在社會運動、學生運動走得很前,早前9月的大專罷課行動中,該系不少教授亦有身體力行支持義教,羅永生教授亦是其中一人。在羅永生教授筆下眾多有關香港處理「後殖民」狀態的文章中,其中一篇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必是他從各式香港臥底電影中梳理出有關香港人於不同時期的精神面貌的文章「解讀香港臥底電影的情緒結構和變遷」,收錄於《殖民無間道》一書。

當中以票房大賣的電影「無間道」系列,道出香港人於1997後與劉德華飾演的劉健明一角為「重新做人」而抹去過往的一切痕迹記憶。以流行文化中闡釋解讀香港的本土情況,相當平易近人。當年初次接觸到這種想法,才發現原來香港處理各式歷史痕迹的手法竟可借電影闡述,如何面對「英屬殖民地」與「中國人身份」,是香港人從六七十年代就已一直面對的問題:處理殖民時代身份的事宜,早在97大限前就已開始。

另闢角度看香港

《殖民無間道》一書與《殖民家國外》同以「殖民」兩字開首,難免讓讀者誤以為兩本書互有關連。其實,《殖民無間道》一書以達到學術論文程度的文章為主,除了有大量參考書目外,用字亦較專門;而《殖民家國外》一書開宗明義是羅永生教授於十年期間於不同報章雜誌發表的文稿為主,用字較為淺白,篇幅亦較短,能迎合更多讀者。相同的是,兩書仍然以「殖民」及「後殖民」的角度評論各式香港事件,為鋪天蓋地式的「中國陰謀論」、「城邦自治論」等看法中闢出一片小天地,從現況退後數步再作觀察。

《殖民家國外》收錄的文章中經常提及有關香港「主體性」的問題。事源世界各地的殖民地脫離殖民地身份前後,均會經過一輪本土自發的抗爭、疑惑等一連串過程,最後達到「解殖」狀態,找回「主體性」。

問題是,香港從來都未經歷過這個步驟,早於七十年代中國就已經要求聯合國將香港於殖民地名單上剔除,中國政府當時有何想法已不重要,行動導致香港的殖民時代已完結,卻從未解殖──正是書中所提及「讓殖民地上的人民自己決定自己的未來,建立自身在文化上和政治上的主體性」的具體情況。

中國只是將英國留下的一套保留並繼續行使,美其名為「平穩過渡」,要是說香港的精神面貌仍處於「殖民時期」的話,雖不中亦不遠矣。明明已進入「後殖民」狀態,香港卻仍未經歷「去殖民運動」,羅永生教授亦指,這種弔詭狀態正是「九七後政治及文化困局的最深層矛盾」。這個矛盾起源早於七十年代中國於聯合國所施行的動作,面對現今社會右派人士對中國逐漸加強干預香港事務的嫌惡,又或是左派所指的「人心未回歸」,這些都只是後果,若以「殖民/主體性」此觀點去解讀,彷彿退後了一萬步,從根本去看會出現這些現象的真正原因──問題的根本存在於七十年代的時空中,就算現時特區政府的施政或中央的決策有所更改,也可能只是治標不治本。

《殖民家國外》於今年6月出版,收錄的文章剛好涵蓋「反高鐵」、「反國教」運動。老實說,上述有關「主體性」的討論,作者在過往十年其實不斷重申,我亦只是拾人牙慧。「反國教」一事,代表父母學生保護下一代的想法,關心自身土地的現況及未來。若將時間推後,不難聯想到,其實現正進行中的「佔領行動」亦是如出一轍,一樣有追求「主體性」的意味。

佔中亦可以「解殖」

於歐洲的殖民地上,被殖民的土著因被剝奪了為自己決定的事情的機會,久而久之只會順從,不會獨立思考,對自己被駕馭為奴亦覺理所當然。當他們醒覺,繼而反抗、追求自主、自體性與自身的未來亦開始被建立起來。「佔領行動」與「反國教」亦是香港人思考自己,以及家國未來的反應。現時坊間大多數輿論聚焦於「佔領行動」的具體成效,可能也太短視了。現時運動中大聲疾呼的學聯也將行動視作「民主追求」,在各大專院校的分享會也稱「要告別以往的殖民、過客心態」、「認為這個地方我有份,要自己爭取,不再靠別人」、「未來的重大政策,都需要有香港人的參與」等,雖然未用上與後殖民概念等高深學術用語,但實在是與解殖的想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已不止停留在「香港人醒覺」層面。姑勿論「佔領行動」的實際應用是否得民心或正確,甚至有否結果,但可以大膽說句,「佔領行動」為香港人的解殖里程推進了一大步。

八十年代,香港在自己的前途談判桌上「被缺席」,這是一項無可避免的事實,每次論及香港歷史總會再次被提起。對香港過往的殖民相關經驗作出整理,才發現回歸十五年,靠着自身的努力,香港彷彿才剛踏進解殖的開始。若可梳理出香港現時矛盾的前因後果,假以時日完成解殖,建立主體性,香港人找到香港的定位、未來的話,必定可以妥善處理好與中國的關係,互惠互利。現時一籃子的問題死結,也許都可以迎刃而解。只可惜縱觀目前局勢,雙方都似乎太急進,未必願意付出時間讓解決辦法靜靜發酵。假如香港經歷解殖是必然之事,香港人必定最終會關注自己的未來,而中國看來未必希望香港有此走勢,雙方期望落差生出的矛盾,會否愈滾愈大?目前情況若繼續下去,實在難以看透中國與香港的未來。

撰文︰蘇潤生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