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10月24日

何偉倫 教育講論

探討完善學童運送

近年,校巴服務短缺的情況日見嚴重。一方面是因為大量湧入香港的自由行客源,引發對旅遊巴服務的殷切需求;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政府自2005年起便停止發出新的非專營巴士牌照;再加上大部分小學已經半日制轉型為全日制,引致校巴司機由以往每日「跑四轉」變成「跑兩轉」,以及最低工資的落實,校車服務的保姆開支又不能減省也間接引致營運服務成本增加的問題深化。

在校巴經營問題多多下,對學童運輸造成壓力。如何完善學童運送問題?下文探討一下。

在市場上可以調動並提供校巴服務的資源本來已經捉襟見肘,而跨境學童數目更逐步由2008年的接近7千人增加至2014的2萬6千多人,無疑令「校巴荒」的問題進一步惡化,變得雪上加霜。縱然政府已經在近年增加了出入境特定櫃枱、學童e-道及免下車檢查等優化服務,希望減低跨境學童對校巴的需求,只是初步取得的成效極速消散。事緣相關政府部門在去年引入「跨境」校網,雖然新增的「跨境」校網可以把適齡學童迫爆新界北區的情況「急凍」,但是新安排則只是進一步把學童分散至其他地區,最終反而令跨境學童對校巴的需求上升。究其原因是大部分的新生根本並不是被分派至鐵路沿線的學校,因而引發校巴服務的費用被搶高及路線變得複雜。當務之急,我們需要考慮從不同渠道去改善學童運送的服務。

針對居住在本地的莘莘學子,部分學校可以嘗試進行協調,嘗試結合三至五間學校去組織學生訂定一條可行的路線,而且學校亦可以互相配合,去調整上下課的時間。對於日漸膨脹的跨境學童群組,政府亦可以在現有的交通運輸體系中落墨;比方說政府可以和鐵路公司合作,在部分時段設立學童車廂,某程度上亦有助保障學童有一個舒適及安全的車程。即使我們迄今仍然沒有清楚的數據去預計下一個學年的校巴服務的實際需求,但是我們卻可以肯定的是跨境學童人數上揚的問題無可避免還是會持續一段長時間。相關部門理應可以在派出學位的同時去估算,或直接將跨境學童以鄰近公共運輸網絡為原則。

跨境童車船津貼高昂

既然「就近入學」一直是不少地區在安排適齡學童時配對學校的大原則,縱然我們不能夠為跨境學童達到相近的安排,我們也應該可以盡量减省他們在車程及車段上的折騰吧?

校巴服務在近年出現的根本性變化——服務的本質沒有什麼變化,但性質就變得不一樣了。校巴服務由早年的「點到點」為大原則慢慢演變為每個區份設立集合點,學童則在集合點分道揚鑣已經是大勢所趨,更令人氣餒則是「校巴荒」的出現令校巴費用每每動輒增加一、兩成,在剛剛展開的新學年,甚至有校巴公司索取接近四成的增幅。當下亦有為數不少的學校出現校巴服務零入標的尷尬情況。究其原因,這或多或少因為部分校巴公司情願轉型,投放較多資源在租賃旅遊巴服務有關。

校巴服務求過於供所牽引的問題在其他範疇亦只會一路一路的深化,某程度引發一連串公共開支的虛耗。事實上,政府近年投放在通過家庭入息審查學童身上的交通津貼有增無減,根據教育局及學生資助辦事處的資料顯示,獲批車船津貼的跨境學童屢創新高,而且相關項目亦所費不菲。再根據教育局早年提交立法會的資料,2011年近2500名跨境學童獲批車船津貼1,220萬元;而2012年則有近3400名跨境學童獲津貼1,940萬元,即平均每名跨境學童一年獲得5,813元車船津貼。

數間學校組織網絡群

用於合乎資助條件的跨境學童的資助往往高於本地莘莘學子兩三倍,我們是否開始需要去考慮如何善用既有資源去處理學童運送的問題呢?比方說,究竟政府部門是否可以為部分學校組成一個網絡去添置校巴,並且是否可以由一個文書職系,甚至是負責校園工作的職工去負責保養或駕駛校車呢?此等硬件的添置可能涉及一定的公帑投放,但是既然跨境學童在往後的學習階段大多是留守香港,十多個寒暑亦正好是一般車輛的正常壽命,而且大部分校園亦對於以充電為主的節能環保車輛的配套亦有充足的空間;權衡輕重之下,為部分學校組成一個網絡去添置校巴絕對是一條可行的出路 。

又正如上文所言,隨着最底工資的落實,校巴保姆的成本亦是一個難以處理的問題;只是我們可曾想過可以透過家長教師會去招募一些家長成為義務保姆呢?早年政府以時薪200多元聘請主要修讀教育範疇的大學生為擔任課餘拓管的導師,我們甚至可以把計劃進一步擴展,安排部分院校,如邀請香港教育學院或香港專業教育學院修讀教育課程的準老師作為義務保姆,或許部分義務保姆會成為校巴學童的生命導師呢!

最後,還有一個重要的地方是我們在討論如何完善校巴服務時不能夠忽略的,那就是我們也需要注意保障及尊重提供校車服務的從業員。在美國,校巴在道路的使用上是有特定的權利的,每當校巴司機將印上「STOP」的指示牌打開,其後的所有車輛都必須停下來耐心等待,那些超越正在停靠的校車和影響學生上落校車的行為均會被視為是嚴重的交通違法行為之一。反觀香港,上落校巴的行動稍有延誤,往往換來響號及粗言穢語的指駡,無怪乎經常出現學童未及完全下車便已經關門駛離,並引發學童受傷的個案。是否可以令學童舒適地往返校園理應只是家長及學校之間的協作問題,但既然當下的困局或多或少是和政府的政策有所牽引,那麼政府部門在某些項目上多撥資源或多加協調又似乎是責無旁貸。

撰文︰何偉倫

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學院特任導師、新力量網絡研究員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