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7月10日

陳選豪醫生 家庭醫學

從災難醫學看遊行集會

每年的大小遊行已是香港人的生活部分,像很多香港人一樣,我也參加了7月那一次公民遊行。我的興趣是理解人和人的反應行動,那天下午,我站在銅鑼灣崇光路邊,觀察我的家園。

不久,我注意到幾名英氣的年輕員警在我身旁值勤,在做他們的工作,維持秩序。我由三時站在路邊一直至七時,看到成千上萬的香港人井然有序的緩步而行。

人們徐徐移動,沒有噪音,沒有尖叫,只是偶爾有些人會推路旁圍欄和喊叫員警開路。前面有水馬被推下,我看到一個員警,立刻衝前用雙手撐着,仿似與另一邊排山倒海的人民角力,我想起成語「螳臂擋車」。但市民素質一流,並無起哄。

在那一刻,我在想,如果警方沒有扛槍,可能比較安全,誰知道在巨大壓力之下,誰會先崩潰,誰會失控。大家應該慶幸,有如此高品質的公民和員警,一同向海內外示範一流的和平示威。

世界罕見和平示威

四時許一陣大雨,前面變成一片傘幕。一組員警在我面前避雨,盡皆濕透。一名沙展(警長)作出決定,切斷道路邊欄一個塑膠環扣,讓一些長者可離開遊行隊伍。同組警長對年輕員警說,我們要記住這次遊行,這是寶貴的自由,我們要保護自由;令我印象深刻。

大雨剛停,又熱又悶。路障被打破後,好幾輛出租車和大巴士被困在人海之中,不能動彈。一小時後,沙展着一年輕員警,上前看出租車司機在車內如何,需要任何幫助沒有,我向沙展豎起大拇指。

歐洲人權公約第十一條

《歐洲人權公約》保護人人有和平集會和結社自由的權利,但「自由集會」的權利不是絕對的,如為了國家安全或公共安全的利益,為了防止混亂或犯罪,仍可被限制。像蘇格蘭所有遊行(除了葬禮),也必須正式向當局和警方取得分類通知,如傳統事件(復活節)、沒有爭議的常規遊行(如慶祝奪金牌,二戰勝利)。

音樂會、體育賽事和遊行示威都是充滿活力的公共生活,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任何大型集會,都有危險可能。危險可能來自集會內部(各人訴求不一樣)、外部(有人對峙)、發生在參與前(父母或不同意)、過程中(如中暑),和參與之後(如心理不安)。也有人本身沒太大的意見,不是原生問題的一部分,但因工作性質(如員警或民安隊)而參與其中;而參與者必有親屬成員,在社會總有各種各樣的關係,立場做法會影響參與者的生理、心理和家庭社會互動。

瑞士蘇黎世大學2012年在《柳葉刀學報》(Lancet)發表「群眾集會非傳染性的健康風險」研究。指出:

(一)群眾集會傷害的首要原因是人群踩踏,對真實或想像的危險,人類驚慌失措可以觸發踩踏事件。(二)潮濕的極端天氣最是危險:在聖地麥加,1985年極熱的氣溫令超過一千人中暑死亡。在炎夏維園,數萬人也不是小數,得小心熱浪、熱痙攣、暈厥虛脫;主辦者應提供適當的措施,如食水、涼風機、灑水、陰涼休息地方。(三)集會人士醫療問題(也包括醫護人員,軍人員警),如心臟病、心律不齊、空氣污染、哮喘過敏、現場揚聲器噪音、酒精藥物濫用、分心導致肢體外傷意外、火災燒傷等等;事後或有情緒不安,內疚自責,創傷後遺症也可發生。

集會的健康風險

世界各地的集會,文明與安全程度有異。以埃及為例(埃及有點遠,對香港,泰國紅衫軍可近一點吧),埃及抗議遊行,可以發生在任何時間。遊行的氣氛可以快速改變,警方可能使用水炮、催淚彈或實彈控制人群,並無任何預警。

2014年的開羅遊行,超過八十人死亡。英國政府提點國民立即離開任何遊行地區,不要試圖越過安全部隊或示威者架設的路障,一些示威者挑選外國人襲擊,有暴力、強姦和性侵犯的嚴重風險,可不是玩笑。

後記

晚飯後已十一時多,走向中環,遊行過後道路有點異常美感。只三數(遊)人,格外乾淨整潔,路邊垃圾桶堆滿垃圾和膠水樽。五十後,六十後,衣食足,知榮辱,自強不息;八十後,九十後,知責任,爭公義,捨我其誰,大無畏。為何要讓這些優秀公民學生和良好正直年輕員警對立,陷他們於不義,都是社稷未來,思之有愧。遊行原意本為爭取更美好家園,但過程後果也可能導致家庭社會內部分裂,例如家長可能不同意年輕人做法引發互不信任,實比軀體損傷有更大傷害;同樣如由原本值得信賴的人行使暴力而失去市民信任,這樣的社會代價極大,且極難彌補,值得管理層三思。

有些人可能會說,怎麼災難醫學與家庭醫學有關。在澳洲,水災山火後,家庭醫生是主要社區支持;在日本福島,留守是家庭醫生。在香港,1992發生蘭桂坊事件,當時還無應急計劃,一位醫生寫了二十頁信給蘭桂坊事件特別調查委員會,建議管理大型集會措施,大規模應急動員反應,收到包致金法官簽署感謝信,仍掛在我診所牆上。災難醫學也關係到社會醫學、公民教育,人民福祉和民族未來。

Reference

http://human-rights-convention.org/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www.hkcfp.org.hk

撰文 : 陳選豪醫生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