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4月7日

潘天惠 校長訪談

長洲官立中學校長 土生土長 因地制宜

1908年,末代皇帝溥儀繼位,美國聯邦調查局正式成立,香港成立全亞洲首個足球聯賽;同一年,海歸華僑在長洲成功爭取開辦第一間學校——長洲官立中學。

因應長洲獨特的地理環境,長洲官中古往今來,一直致力推行適合本地人的教育模式,強調關懷社區的重要性,保持文中有理、理中有文的彈性,讓校內學生擁有城市小孩所沒有的100%純天然快樂,不添加人造色素。

提到「長洲出產」,讀者第一時間會想到香港第一位奧運金牌得主李麗珊,心水清者,或許知道無綫的行政主席梁乃鵬,他倆正是長洲官中校友。

毫無架子的女校長陸施燕燕,乃土生土長的長洲官中舊生,輾轉重返母校,再續緣分,為人理性兼感性,見面時吟起陶淵明的詩句「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以明心志。

「只要行出街,校友總有一個在附近,碰口碰面, 絕大部分是本地人在島上升中,長洲人通常是長情的,父母在這兒畢業的話,自然會把兒女送入來就讀。」長洲官中去年慶祝一百零五周年校慶,陸校長三言兩語,點出了離島學校的地緣特性。

當年中華民國尚未成立,一名美國華僑回流長洲,要求當時的殖民地政府批准開辦官立小學,起初只是在街上借地方辦學,後來漸具規模;1961年,小學部退下來,校方改名為長洲官方中學,每級只有兩班,七年後加入英文部,建成三層高新校舍,目前每級開設三班,但受人口減少衝擊,島上學校無一倖免。陸校長樂觀面對。「島上的人口與城市一樣每況愈下,2015年才是人口低潮期,離島區未來或有危機。」

「不過,我校本身有一定數量的擁躉,家長相信學校,我一直告訴老師們毋須過於擔心,放眼將來,早一點部署,堅守崗位就夠了。」隨着明愛聖保祿中學殺校,長洲島上先後已有四間中小學停辦,長洲官中學生五百四十人左右,去年中二降低至六十六人,今年情況好轉,中一回升到近八十人。

島上現時有兩間中學,長洲官中與佛教慧因法師紀念中學共存,記者笑問:「有沒有一『島』不能藏二虎?」校長笑答:「完全沒有,兩間學校相處融洽,彼此友善相待,大家平和地在社區共融,而且我們離島區校長會定期舉行會議,齊心策劃未來方針。」

戰前的長洲官中只是一個果園,如今修成正「果」。1928年興建紅磚屋校舍,二戰期間曾成為日軍軍部,戰後一度成為警察宿舍,現已列為二級保護文物,打一口釘也要向政府申請批文。這所校舍遠處眺望香港島的巨變,大門前的貝殼與銅鐘,早在戰前已存在,前者來自大馬,後者傳聞是廣南漁業公司所送。

長洲官中的校訓較中文大學更早採用《論語》「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中的「博文約禮」,陸校長憶述前人口述往事:「前任校長講過,中大曾提出要求長洲官中『讓出』校訓,當時我們是全港第一間學校掛起『博文約禮』的校訓,這代表學校的精神,所以絕不退讓半步,一直堅持下去。」歷史留痕,長洲官中先後增加了B座和C座校舍,兩年前把停辦的香港長洲順德公立學校收為「養子」,循環再生。

「父與子」之間距離不遠,步行約五分鐘,陸校長盛讚學生沒受「先天」條件困擾:「你們一進大門就是校長室,我們的校舍不大,副校長被迫要在樓上工作,但學生們從沒嫌校園太小,而且喜歡聚集在學習區與老師傾談。」以前的長洲小孩娛樂不多,前往梅窩旅行便興奮得手舞足蹈,現在的孩子年紀輕輕可能已去過巴黎、羅馬和倫敦等國際大都會,但笑容總是沉甸甸,有些更是皮笑肉不笑。

離島學生純品受教

上一代總感嘆這一代青少年「失真」,沒有童年, 沒有純真,甚至沒有快樂,曾在市區任教師多年的陸校長,隨隨便便也能說出離島同學的特性,「他們好純品、簡單、樂觀、害羞,而且十分受教,你肯教,他肯聽;香港傳媒常說的直升機父母,在這兒真不算多,往往是一個起、兩個止。」大海阻隔了俗塵,看到長洲官中禮堂壁報上的學生畫作,七彩繽紛,人像掛滿笑容,相信他們長大後的抗壓能力會勝人一籌。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離島受到社區性限制,新生成績的闊度甚廣,因此施教方針必須因地制宜,長洲官中決定投放更多資源協助表現稍遜的學生,陸校長解釋:「成績較好的班別人數會多一點,這樣老師有多一時間,給有需要的學生提供更多協助。」

智慧型社會對人才需求發生質變,香港於2002年教改,引起軒然大波,陸校長坦言認同背後的理念,「我本人同意教育改革,怎樣把政策實行出來才是重點,學校始終是灌輸知識的地方,還有態度、共通能力等,有些學校過分重視成績,學生壓力大,需要支援情緒;反觀有些學校成績略差,要集中培養學生的生命能力、體驗成功、自我形象、規劃未來。」2012首屆文憑考,長官升學率高達九成,與去年差不多,學生下一站包括中大、科大、港大。

官僚為了效率,忽略了人,陸校長語重心長地表示,校方盡可能照顧每位學生的不同需要,突破官僚框框。「我們的科目選擇甚多,能做到文中有理、理中有文,例如理科學生想選擇地理亦能配合到,而文科生亦能選擇生物,他們的上堂時間不會相撞。」不想工廠式製造,每人都要多走一步,例如老師要中英合璧,同一科的老師要用雙語教授課程,「英文班的同學,選修了某科的中文課程,我們會額外照顧他們。」

「長官的老師特別有心機,往來時間比一般市區老師長得多,每日不辭勞苦來來往往,來自什麼區都有,以前未有東涌線時更麻煩,今年只有八人在島上居住,亦有入職後才搬入長洲,有老師不習慣坐船而弄得頸椎痛。」有利有弊,大海同時增加了距離,陸校長解釋離島學校的獨有難題,「長洲許多雙職父母,齊齊前往市區打工,由於交通時間甚長,獨留兒童的數量不少,所以我同老師商量後,決定增加初中班留校的時間,寧願大家頂硬上,辛苦一點。」

船程固定,航班固定,即便家中有急事,長洲父母也無法「飛的」歸去,陸校長憶述訪問前發生的一件事:「上星期,有一名同學弄傷了,家長起初說最早要晚上八時才下班回家,我們是採取雙班主任制的,一名班主任與家長保持聯絡,另一名班主任與工友帶同學前往醫院,」校方是否真心為家長設想,為人母者必感受得到,「如果家中沒親人,我們不能讓學生一個人離開。」

「隨後,同學才告訴老師家中有位行動不便的外公,所以證實沒大礙後,我們便把他帶回家,畢竟長洲面積不大,這是地利之便。不久,家長說可以早一班船回來,那當然更好。」為了增進家校溝通,陸校長每年舉行四次「我和校長有個約會」活動,約見家長。

曾經離開夢想四年

長洲官中重視學校與社區的關係,經常舉辦不同課外活動,比如接待傷殘人士遊長洲、探望老人院、籠屋、貧窮家庭、獨居長者。「每年兩次關愛長者活動,全校近二分一學生參與其中,活動的目標是增強與社區的聯繫,學生獲益匪淺。」陸校長自認一絲不苟,就連開放日的通告亦會給予建議,「我是要求嚴格的人,但 對事不對人,例如要求開放日的表演多一次綵排,校刊上的花朵選擇、用字也會提出意見,職位高一點,做多一點點,主任要以身作則,全部老師都樂意去做。」認真細心沒有錯,誰想「法無三日嚴,草是年年長」?長洲官中的校友包括電視高層梁乃鵬、風之后李麗珊、港大名譽教授梁乃江、巴克萊銀行總裁梁偉文等。

累積教育經驗近三十年,陸校長於2012年9月由將軍澳官中重投母校,如何解釋與教育界的緣分呢?陸校長吟出陶淵明的《飲酒》形容自己「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但,上天考驗了她,「當年中文系的學生,同袍之間像打了針一樣,內心總是充滿做老師的雄心,但畢業後第一次面試,沒有獲得取錄。」

陸校長曾離開了夢想足足四年。「做過銀行、文職等,之後進修碩士,再等待兩名小孩出生,免除後顧之憂,之後再申請做教師,這回成功了。」

「坦白說,做老師的願望很強烈,那把火沒熄過, 沒有東西能動搖我的意志,年輕時已肯定以教育行業作為終身職業。」陸校長直言很享受與年輕人一起走過的日子。「這一行業是與青春『打交道』和接近書本,學生永遠是很有生氣、活力、好學,何況個人教書生涯與學生保持到非常親密和友好的關係。」

「其實,當那一堂備課充足,學生留心聽書,我離開班房時便特別有滿足感,每次備課都是增進知識的機會,還要不斷改良教學方法。」陸校長工作時從不計較,多有多做,「當初入行,同事總是打趣問『咁搏命做乜?』之後老師又問『校長為何咁忙仲四萬咁口?』」

「因為我做得開心,理解到政策背後的理念,工作量幾多無所謂,回家我也會繼續做,寓工作於娛樂,肯比別人多走一步。」談到最深刻的教學經歷,陸校長不假思索吐出兩個字——學生。「有些學生待我如媽媽般傾訴心事,成為他們內心的支柱,我能解開他們的心結,日後知道他們的成就,就是人生一大安慰。」

「其中一個女學生更是愛屋及烏,對我和我的家人一樣關心,現在仍每年見面,無論我去到那所學校,她亦會來找我。」

難忘饒宗頤蘇文擢

陸校長乃感性之人,當提到人生路上的恩師時, 一時感觸,哽咽得久久不能說話,「嗯,我好幸運,教育歷程上遇到許多優秀的老師,其中兩位是饒宗頤教授和已故的蘇文擢教授。」

「饒宗頤教授博學多才,出口成文,相見無雜言, 話題總離不開學術,但在我的碩士課程中段,他退休了,於是轉為蘇文擢教授;早在大學時期,我幾乎修了他全部的課程,他很關心學生,大學教育對我的影響很大,學識、做人、處世,許多前輩和晚輩未見過我,但聽過我的名字,就是蘇教授經常提起我。」陸校長真情流露,念舊而重情,一夥感恩之心也感染了記者。初次見面,陸校長已待記者如學生般談天,毫無架子,「工友笑說『校長,你都執垃圾』,很簡單,我只想校園乾淨,校長的這職位賦予我責任,孔子說『素其位而行』,現在是校長就做好校長的工作。」陸校長來自教育世家,父母辦過村校,兩三歲就坐在課室後排聽書認字,也許如此而贏在起跑線,識字比人多。

當年,長官建校時沒把果園夷為平地,現時仍有少量果樹留在校園內,讓果樹托「身」已得所。「我老早就看通人生,五十而知天命,自己未到五十已知天命,現在能夠愉快工作,便對社會有貢獻。」學生是陸校長留下來的最大理由,「我一直對自己說,當我發現與學生有代溝時,就是我應該選擇退休的日子。」原來,托「心」比托「身」更重要。

[email protected]

撰文︰潘天惠

攝影︰郭錫榮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