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4月5日

鄧鍵一 教育講論

撇開政治偏見論教學語言

主權移交以來,從「母語教學」、「兩文三語」,以至近期熱烈討論的「普教中」,教學語言的問題,一直在教育界廣泛討論。首先,圍繞「普教中」的辯論,我認為需要指出一點:無論用廣東話還是普通話教中文,都不能直接提升學生書寫中文的能力;換言之,教授中文的語言,跟書寫中文的能力兩者之間,並無關係。

語言是聽覺的媒介,文字是視覺的媒介。廣東話的口語、普通話的口語,同樣不能直接入文。相關的意見、研究,教育界、學術界近期已經反覆表述,在此不贅。然而,如果有人仍然堅持「普教中」有助書寫中文,這種「堅持」,不是出於無知,就是出於其他考慮,兩種原因都無助教好學生。

「兩文三語」和「普教中」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同樣要求學生多學一種語言。而兩者的分別在於,「兩文三語」是香港社會整體上對香港人語言能力的要求;「普教中」則直接介入學校課程,透過以普通話來教授一門必修科(即中文科),要求學生花更多時間接觸、學習普通話。

應否學好三種語言

撇除普通話這種特定的語言,在整個議題上,其實更應該關注「三語」這個學習目標。到底我們應否要求學生學好三種語言?九十年代末,政府推廣「母語教學」的時候,強調各個學科不應淪為學習英文的媒介。

即是說,學生學習數學、科學、歷史的目的,就是學好數學、科學、歷史,並非透過用英語教授數學、科學、歷史來讓學生多接觸英語。

這是「母語教學」獲得教育界支持的其中一個重要論點。同樣道理,如果要求學生透過某學科來學習廣東話、英語以外的第三語言,其實違背了政府當初推廣「母語教學」的教育方針。

一直以來,香港部分學校都有教授第三語言,例如一些傳統名校有法文科;而筆者以前就讀的中學、小學,則有普通話科,是香港早期其中一間必修普通話的學校。當然,個別學校因應辦學者的教育理念,決定是否開設第三語言的學科,是辦學自主的份內範圍。

然而,當我們討論是否把某種第三語言透過任何途徑,成為制度內的必學語言的時候,則需要討論、審視各項教育理念、教育目標。而回到最根本,就是回到剛才提到的問題:到底我們應否要求學生學好三種語言?

因應天份因才施教

首先,我們要問,到底「兩文三語」是否一個強人所難的要求?當然,觀乎香港的高中生,能同時以英語、普通語來溝通者,也不乏人。不過,有兩點需要留意:第一、能勉強使用某種語言,跟是否能夠流暢運用某種語言,完全是兩回事。只能夠「半桶水」或更差勁、毫無把握地運用兩種外語,未必好過懂得流暢地運用一種外語,甚至會弄巧反拙。

第二、儘管學生或者可以刻苦用功多學某種外語,但從教育的角度,我們也需要問問,其實是否應該因材施教,因應學生的天份、長處,讓他們的學習時間更用得其所,讓不同學生發揮他們的不同潛能。換言之,一些語言天份並非特別出眾的學生,或者可以透過勤力學習,來學好一種外語。

然而,要學好兩種外語,要流暢地運用兩種外語,已經不是勤力與否的問題,而是天資的問題。而「兩文三語」及「普教中」強人所難之處正正在於,它們把整個教育系統對學生語文天資的要求,提升至相當主導的位置,從而把學生各種各樣先天的長處、技能、潛質統統壓下去,令擁有語言天份的學生,更容易成為自然的勝出者。

大部分國家都會要求學生學習一種外語,而大部分情況下當然是英語。英語是國際語言,也是學生要接觸世界必須掌握的語言。無論閣下喜歡與否,這是不容爭議的事實。

每個學生都應該學好母語及一種國際語言,這是教育制度應該涵蓋的基礎知識。如他們有相當高的語言天份,或行有餘力的時候,可以考慮多學一種第三語言,那可以是法語、日語、德語等等,當然也包括普通話。

撰文︰鄧鍵一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候選人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