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4月4日

曹順祥 教育講論

中文科重設範文喜與憂

教育局公布文憑試擬在中文科重設範文,令人既喜且憂!回顧舊課程中四、中五兩年共二十六篇範文的年代,古文的數量(詩詞除外)是十一篇。現在以通行的某教科書為例,高中三年的「講讀」、「導讀」篇章中,文言文只有十四篇(註:按比例應增至十六至十七篇),另加十八篇白話文,七首詩詞,課文共三十九篇,當中尚未計入「閱讀理解」和「自習篇章」二十一篇。

有報章就提到「近年學生的中文水平下降」。中文水平下降不始於今日,學生的閱讀量未必比以前少,但閱讀作品的質素則顯然下降了。語言源於思想,沒有良好的思維素質,哪有清晰而具條理的思考?如何建構高階「語文能力」?

這六十篇構成高中閱讀的基本「養分」,現引述該出版社「編輯說明」如下:「講讀」篇章由老師講授,讓學生精讀,以深入掌握學習重點;「導讀」篇章由老師啟導學生主動學習,鞏固講讀所學;「閱讀理解」篇章供學生自學及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導讀」篇章由老師啟導學生主動學習,何謂「啟導」,要不要老師詳解?這似乎是留給教師去決定。此教科書文言篇章中,〈曹劌論戰〉(左傳)、〈鈷鉧潭西小丘記〉(柳宗元)和〈范進中舉〉(吳敬梓),均置於「導讀」篇章中,根本不可能不由老師「講授」。如果將全部「講讀」篇章(文、白、詩詞加起來)合共是二十四篇,數量並不少,可老師怎麼教?

目前一般學校中文教節每周只有六至七教節,每節三十五至四十分鐘,除「閱讀」外,尚須處理另外三卷:寫作、說話、聆聽綜合,以及兩至三個選修單元和批改大量「校本評核」的「課外閱讀」習作。

師生都忙於追趕課程進度,正如鄭燕祥教授提出的「樽頸」效應,試想即使是教學「高手」,怎樣才能教好這些篇章?

如上所述,文言文份數量比前輕了,同時選材也出了問題。新舊兩課程共同點是偏重於「儒家」,道家只有〈庖丁解牛〉(舊課程)和〈知魚之樂〉(新課程某教科書),後者亦非道家代表作,至於墨家、法家則並未選入。這樣的輕重失衡,是造成中文課程本身的先天性不足的主因。

文言文選材出問題

前人公認儒、道、墨、法四家為主要思想,雖說儒家屬「正統」,但從學習角度而言,「多角度思考」更為重要,過於偏重的結果是思想的營養不良。

此外,前人公認「唐宋八大家」是古文典範,舊課程只有〈醉翁亭記〉(歐陽修)、〈六國論〉(蘇洵)、〈始得西山宴遊記〉(柳宗元);新課程則有〈鈷鉧潭西小丘記〉(柳宗元)、〈醉翁亭記〉(歐陽修)、〈六國論〉(蘇洵)、〈伯夷頌〉(韓愈)、〈遊褒禪山記〉(王安石),是個進步,但仍欠三家,即蘇軾、蘇轍和曾鞏。

早前公布的「範文」有〈論仁、論孝、論君子〉、〈魚我所欲也〉(孟子)、〈勸學〉(荀子)、〈逍遙遊〉(莊子)和〈五蠹〉(韓非子),道家選了有份量的作品,也加入法家,是個進步,四家中,仍沒有墨家的影子。古文八大家也只有〈師說〉(韓愈)、〈始得西山宴遊記〉(柳宗元)和〈六國論〉(蘇洵)三家而已。

任何教育都必然有課程:古代的《四書》,今天的課程綱要,都是課程。中文既是香港人的母語,學習母語跟學外語明顯不同,除實用文外,當中的文學、文化、品德情意、自學思維,都是學習最基本、最重要元素。如果連目前最多學校採用的一套中文教材,當中都沒有法家和墨家的篇章,那麼,學生能完全「解讀」法家《五蠹》(考評局2012題目)和墨家《公輸》(考評局練習卷)的可能性有多高?

目前有一種說法,認為文言文只須「選佳句背誦」,這固然沒有錯,但古人寫文章,都是經過深思熟慮,最終才成為名篇,當中經過無數評論家認定,等於擁有「Q嘜」認證。背誦佳句固然有助寫作上「引經據典」,但文章本身的結構,即起承轉合的「章法」,以及文章的「氣勢」等等,恐怕不是零星背誦佳句可以達致的,只背「佳句」也無法融入學生的生命當中,實在令人惋惜!

有論者認為新增範文分數只佔全卷6%,比以往聆聽卷還低。佔分高低固然顯示出其重要性,但現實情況也許是:至少這6%是「有得讀」,可以穩取的分數。可以想見,這個必考的「範文」勢必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因此,選好選對「範文」是目前更重要的任務!

余光中強調「文章若避免選讀深奧、冷僻的文言文,文言文一樣是很容易讀,許多古典詩詞都不是那麼文言,但精簡的句子卻對學生語文能力大有幫助。」又說:像《三國演義》就是很淺的文言,另外如《西遊記》、《水滸傳》、《儒林外史》、《聊齋誌異》等等,都代表不同層次的文言。」

避免出現負面影響

2005年,台灣教育部將國文授課時數由每周五節減為四節,文言文平均比例由65%調降為45%,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則由必修改為選修。許多憂心國文教育的藝文界人士組成「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張曉風大聲疾呼:「台灣更怎能捨棄這些文化經典?」余光中說:「要把文化內涵落實到生活層面,其中文言經典著作有許多為人處世的思想義理,是放諸百世皆準的道理,皆值得我們學習與保留。

因此,文憑試擬在中文科重設範文,只是個良好起點,要避免出現負面影響,筆者呼籲教育局認真審視目前的文言文選材,讓儒、墨、道、法四家和古文八大家的比重有合適的比例。為此,在過渡期內,筆者編了一本以四家思想為主的選修單元,名為《思想與文化》,期望暫時填補這個空缺。長遠而言還望當局能全面審視中文課程,尤其「講讀」篇章,令中文課程的文言文放在更顯要的位置,更不要步台灣的後塵。

撰文︰曹順祥

前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高級專任導師、

中學中文科主任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