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3年9月25日

林艷虹 熒幕焦點

羅卡解構近代東歐電影

欣賞電影是一門學問,有人揀戲先讀影評,有人追求驚喜,因為一張靚海報而入場,不過,要在現今影像爆炸年代,教人選一部好電影給自己,在資深電影文化人羅卡眼中,原來很難。

「我一直懷疑,影評是否可以教導、引導人欣賞電影呢?」

香港過了電影的黃金歲月,人人睇戲各取所需,問影評人如何引導觀眾挑選合適自己的戲,看似多餘。

羅卡沉思一會說:「六七十年代,我們稱為電影一代,沒有手機、遊戲機、互聯網,電視剛啟播。電影是一項比較新的媒體,既是文化,又是娛樂,當時年輕人聽見歐洲新浪潮、看楚原的戲,事後熱烈討論,甚至想跟導演交流。現時影像爆炸,選擇太多,電影算什麼?」

乍聽悲觀,實情「卡叔」這位電影界前輩,內心狂熱,一直為推動電影研究工作不遺餘力。

「二十年前,我已經幫你們(《信報》)寫文。」記者認識的電影圈中人,無不對他推崇備至。

在《電影雙週刊》未面世前,五十年代出現的《中國學生周報》,已形成一股討論電影的風氣與文化,羅卡更是《中國學生周報》電影版開墾者之一,自六十年代起積極撰寫影評,編寫電影書籍,策劃多個電影專題與展覽……最新參與項目,是康文署主辦的「東歐電影風雲」放映和講座活動,對熱愛東歐文化與有志深究電影歷史的人都是難得機會。

藝術政治雙軌發展

在中秋節出發往新疆旅遊前夕,羅卡相約記者於Arts Centre會面。他放下身上的米白色布袋、一部舊式手機,呷一口熱檸薑,鮮明地道出六十年代以來東歐電影的精神特徵,穿越那些政治與意識形態重重迷霧。

「很多人以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即是所謂極權主義下,藝術、文化全被人控制,個人表演要付大代價,被人標籤為反革命分子,被拘捕監禁。原來在東歐,政治意識形態,與藝術文化意識形態,不一定合流。」

極權有多種,他指有「要求思想跟足」、「所有藝術表現要跟足」,亦有些「只要不作反,可於音樂、舞蹈各方面發洩」。東歐多國雖屬社會主義國家,但文化藝術多層次,並非一般人想像的社會主義一條路線,亦不似中國文化專制、斷裂。

「法國新浪潮、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德國新電影具多變、創意元素,東歐電影同樣多姿多采,雖然時有審查、禁制,但他們文化藝術意識形態,與政治可以分開,並且雙軌發展。」

六七十年代輝煌期

羅卡形容,六七十年代東歐的電影很澎湃,也是輝煌時期。「有捷克新浪潮、波蘭新電影學派、匈牙利新浪潮等。當時除了法國、意大利、德國、英國,香港很重視東歐新視野,不過近十年、八年,大家都將焦點放在亞洲,大講大陸、台灣電影。」

新一代港人未有機會欣賞當年東歐電影,羅卡決定把經典重溫。這次,他精選十部來自東歐五國多位導演作品,分為「解凍時期」(1956至1968年)、「融合與分歧時期」(1968至1980年)、「動蕩前期」(1980至1989年)、「狂喜、幻滅到正常化時期」(1989年至現在),讓觀眾感受東歐電影四個階段背後的人文精神、社會批判與美學元素。

「Milos Forman的《消防員舞會》,我看了三遍,大銀幕兩次,一次看DVD。作品用一種有趣戲劇手法譏諷官僚主義,暴露制度下人們的傻氣、愚蠢與無可奈何,以及醒覺者的悲哀,輕鬆搞笑卻發人深省,而不純粹娛樂。」

情節令人想起香港混亂時局與制度,他不禁慨嘆:「我們拍不出這種道行。」羅卡成長於六十年代,當時文藝風氣興盛,年輕人縱對社會、政權諸多不滿,會以婉轉方式表現出來。他大讚Milos Forman充分發揮東歐傳統的黑色幽默、諷刺藝術。

「故事沒有大奸大惡的人,不是針對某一個人,打倒什麼人落台,而是從大形勢出發,解決問題。他的敍事手法有懸疑、有高潮,可與荷里活電影匹比。」Milos Forman後來拍攝《飛越瘋人院》、《莫扎特傳》,同樣為人津津樂道。

電影一如哲學,離不開情理兼備,大部分女性感情豐富,容易投入一部電影,羅卡認同女性直覺、感情強過男性,「一旦女性直覺行得通,就一直用這個方式感受事物,不會搵道理選擇,所以女性科學家較少。」

不過,敏感、思想細密並非女生專利。至於女性是感情主導,男性看電影以理性出發,這類觀念早已打破。「現時,男女思想、感情方式,分別不大。」他指以往女性受壓迫,以致潛力未能發揮,今天女性接受教育,可以表達,不再是「閨女想法狹窄」、「女仔一定要繡花,男人一定踢足球」般極端。

「這個世代,男性變成溫柔、女性化,卻不像從前被人歧視。所以欣賞電影、創作方面,男性和女性沒有分別。」當然,女性常處於感性狀態,羅卡認為《另一個天堂》有一種法力令女性不期然運用左右腦一同思考。

「故事主角是一對好友,成為同性戀。她們個性一強一弱,柔順的會抵受,性格強硬的事事看不過眼便出聲,結果犧牲了。當中流露的人性和感情,寫情寫理都很細緻。」

電影從感情出發,他認為即使家庭主婦都會產生共鳴。「東歐或西歐電影都比我們高強,觀眾會一層層看到『理』,不似香港電影、粵語片導人向善,一邊狂搞笑,一是狂講道理,感情外露,缺乏細味與想像空間。」

東歐變天非分水嶺

羅卡讀理科出身,醉心電影、哲學等思考訓練,唐君毅的《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給他深刻印象。「中國哲學講天人合一,安心立命,求和諧、兼融。西方則尋求真理,講人的生命意義,探究什麼主體、什麼是宇宙。」

東歐電影屬於西方一套,「即使是社會主義國家,不能暢所欲言,也有機會予人追尋,用諷刺、轉彎抹角或虛實交融的方式表達感情,探索和突破問題。」

六十年代起,東歐國家內部不斷改革。八十年代東歐變天,電影人積極介入改革運動,表達政見和接觸禁忌議題。1989年蘇聯解體,東歐各國在政治經濟體制和文化上都產生巨變,電影趨向國際化,建立了商業製片制度,爭取美國和西歐電影觀眾支持。

羅卡強調:「東歐電影不是1989年後才大變,而是一直在變化,只是有時嚴謹,有時寬鬆。不似中國五四運動,打倒舊文化,造成斷層。」在他眼中,西方的政治與文化藝術並存,作品對現實不滿、兩性關係,都是自然流露,沒有恐懼。

「西方講男女關係開放得多,不似中國名著《紅樓夢》、《西廂記》曾被認為是淫書,以前當權者覺得男歡女愛不能公開談論,怕會影響世道人心。這與中國幾千年君主文化有關,中國未經民主洗禮,覺得儒家是正路,其他要禁。中國農民只求兩餐溫飽,一家人見面就算好,就這樣做順民,適應了幾千年。」

近年,羅卡主力透過出書、舉辦活動來推廣電影人文精神。回到訪問起點,選電影有什麼準則?東歐電影能否為生活刻板的香港人起點綴作用?他在其他訪問提過:「欣賞電影是一場感性閱讀,要看你和電影如何契合。」某程度上指觀眾在追尋跟他/她能契合上的作品,同時也是作品找對了觀眾。

他又說:「藝術給人想像,感受不同事物。沒有讀過書、窮人一樣可以欣賞藝術,甚至做創作,不一定是出身、學歷到某個情況,才可以欣賞。電影和藝術很講緣分、天分,最重要是天分,但總有些人心靈封閉,事事一條路,完全不接受。」

換言之,電影可以豐富生活,突破文化學術背景框架。即使作品來自東歐,電影離不開人性流露、情感交融、權利名譽角力。那麼,觀眾如何投入感受作品,但又能抽離地獨立思考固中道理?

「就如嬰兒,開放地欣賞藝術,不應有先入為主看法,否則樣樣事情不合心意,所以影評應在事後看。」羅卡把杯中的熱檸薑喝完,從電影世界引領記者思考哲學、佛學的道理。

[email protected]

撰文︰林艷虹

攝影︰郭錫榮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