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3年1月30日

周凡夫 自由談

作曲比賽「一視同人」?

來自香港、台北、四川及東京的四位作曲家的作品,得以進入「2013年國際作曲比賽」的決賽音樂會,並評出了名次,那可沒有多大爭議,明顯地存有爭議的卻是這個全無國籍、年齡限制的比賽與別不同的兩點要求。

「2013國際作曲大賽」是香港中樂團聯同盧森堡現代音樂協會(Luxembourg Society for Contemporary Music)舉辦,面向全球的作曲比賽。進入當晚決賽的四首作品各得獎金由1000歐羅(第四名)至3000歐羅(冠軍)不等。決賽音樂會當晚(1月11日)在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的舞台上架設有大熒幕,演奏時與音樂同步投影出賽會指定的九張圖畫和照片,參賽者便是按照這些圖畫和照片的次序創作出長度由五十秒至九十秒不等,合共在十至十二分鐘內的九段音樂。

這點與別不同的特別要求賽例,目的看來是要為不易作出評比的音樂創作比賽制定一個看來是「一視同人」的標準,增加比賽的公平性。問題卻是毫無疑問此一特別要求變作限制了發揮創意的框框。事實上,最後決賽的四首作品都可以找到不錯的片段,但整體的音樂卻欠缺了完整扎實的內容,可以說是有佳節無佳章。

「中西混合」不易發揮

另一特別要求是樂曲須為包括中國傳統樂器和西方古典樂器各七種的十四人樂團創作。該七種中國傳統樂器,主辦機構於網絡上提供了相關的性能及音效資料。事實上,這次贏得第三名、「最受演奏家喜愛作品」和「最受觀眾喜愛作品」三個獎項的樂曲《跨越世界》的日本作曲家可知奈尾子,便是仔細觀看YouTube上的中國樂器示範效果作為參考創作出來的。

然雖如此,七件中樂七件西樂的混合配器,對一般作曲家而言,卻難有經驗可言(院校中亦不會教授此種「配器法」)。為此,十四件樂器不僅未能發揮超越十四件樂器的音效,中國樂器的效果更明顯發揮得並不理想。可見要掌握七件中樂不易,掌握七中、七西的配合更難。這正好解釋在這種「中西混合」的要求下,儘管有來自歐美亞三大洲,三十三個國家合共八十二首作品(此一數字應在決賽音樂會場刊上交代)參賽,最後能進入決賽的仍是兩岸三地和日本的作曲家的樂曲,原因不說自明。此一設計向大中華作曲家「傾斜」,明顯不過。

最後贏得首名的是台灣李俊緯所寫的《畫韻》。這位現仍就讀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年僅二十多歲的年輕作曲家所寫的樂曲介紹,較香港馮迪倫取得第四名的作品《浮世九筆》更為詳盡(寫得最簡略的是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藝術碩士研究生張志亮獲得第二名的《聲吶圖》),名次高低當然與樂曲解說長短無關,但《畫韻》所寫的最後一幅照片《幻彩詠香江》的音樂,就只是單純營造夜晚的氛圍,與其餘三人多寫成輝煌熱鬧氣氛的音樂很不一樣,這與他能贏得首名未知是否有關。

壓軸《龍年》有所預示

或許,聽了下半場林樂培大師創作六十周年的紀念作品的首演,任何爭議都可能會變得沒有意義了。那是一首民樂六重奏《平常心》,很有反璞歸真的韻味。這既可說是送給當晚四位進入決賽的作曲家的樂曲,亦可說是和所有愛樂者分享的「人生經驗」!

不過,當晚壓軸由閻惠昌指揮首演了和比賽要求相同配器組合的委約作品《龍年》,卻從不同角度對爭議作出了一點回應。《龍年》是上半場執棒指揮四首決賽作品,亦是當晚評判之一的盧森堡當代音樂協會總監馬賽溫格勒(Marcel Wengler)特別為這次活動創作的樂曲。演奏時同樣在現場同步投影出據此創作的幻燈片,和比賽作品不同的是,照片數量多達一百七十多張,他由此寫出來的音樂效果好得多了。由此見得這種「中西混合」的配器,只須花點精神去研究,仍是可以掌握得到的。看來,這個比賽預示了中西樂器結合的研究已是時候了,那可會是中國民族音樂要走向世界的一個方向呢!是否如此,當然亦可以有不同的爭議,而答案同樣只能交由時間去審視了。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