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2年10月24日

安娜 紙上聲色

青春踏過 世界初見

打開報紙雜誌網頁書籍,不時都有創作者反覆強調電影就是一種說故事的藝術,說電影就是關心人的故事云云;這種說法很容易變成一種「念口簧」式的陳腔,尤其是由那些嘴巴說來動聽實質卻面裏不一的人口中說出來。侃侃而談的大道理,未必足而為訓;口若懸河,亦不如一套2011年的美國作品Margaret般能演示出箇中奧妙。

Margaret的導演Kenneth Lonergan參與電影創作不多,此片才是他第二部兼編導的作品,他以往較為人熟悉的劇本有《紐約風雲》與《教父咪搞》。雖然電影成本不足2000萬,卻有麥迪文、尚連奴、Mark Ruffalo等客串坐鎮,從演員的分量與演出到製作水平都甚為可觀。Margaret的主線是講少女Lisa無意地導致一宗交通意外,間接害死了一個中年婦人;肇事後她充滿恐懼與自責。Lisa原本沒有供稱撞死人的巴士司機是衝紅燈,因她乃念司機有妻室家庭;誰知事後司機佯裝沒錯,推搪所有責任,令Lisa勃然大怒,竭力要將這個司機入罪,使他得到應有的懲罰。

戲名來自英詩

故事妙處,就是它不是單純地一股腦兒直線推進;它中途延伸了許多旁枝,如Lisa的演員母親、Lisa的校園生活、Lisa對數學老師(麥迪文)的敬仰與曖昧關係、Lisa與遇難者朋友的關係等。於是,Margaret說的不只是一則故事,它是實在地呈現了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每個人都有他/她的獨特故事,次要角色的角度與立場不會被簡化抹煞,枝節也可以如主線般亮麗精采。Margaret是一幅宜近觀宜遠望的城市風景,它不僅記下紐約的建築皮相,也記下了那些住在建築裏的千萬心靈和生命。

未看過此片的人大抵都會以為Margaret是女主角的姓名,但不,電影是因一首十九世紀英詩Spring and Fall: To a Young Child而得名。電影中有一場課室戲,文學老師就朗讀出這首G. M. Hopkins的作品,開頭一句就是Margaret, are you grieving?詩歌以春秋為題,討論小孩Margaret見樹葉搖落的感傷,認為這種敏感的悲秋愁緒會隨年歲漸漸輕減;而Margaret在哀悼的,亦不只是春秋,還有她自己,還有生命有時而盡的傷感。這正正是整部電影的主題;Lisa的成長與經歷古今共通,電影不叫Lisa而叫Margaret,恍如Lisa是一種叫Margaret的普遍體驗的轉生再現。

多彩成長誌記

從電影的命名以至敍事方式來看,我們當然知道重點是Lisa的成長;如果要為這個「成長」下一個濃縮的描述,我會說是一個認識、了解他人觀點的過程。這就解釋了為什麼電影須要有大量密集而零碎的支線:我們必須意識到這是個眾人的世界;世界不為一個人而存在,電影亦不只為Lisa而存在。電影最優秀的地方是寫出不同視點與價值觀的衝突——或是明刀明槍的爭辯,或是含蓄但鮮明地表態,而電影亦圓熟地將人物的觀點與各自的特定身份、階級、背景有機地融合起來。即使如Lisa的弟弟Curtis,全片只有不到十句對白,亦有幾面突出的性格。在片初的意外場面,電影巧妙地避免過分渲染但又表達了慘劇的血腥:沉穩地拉後的鏡頭先見一條卡在車輪的腿,再見到婦人倒在地上。Lisa回家後,飯桌上Curtis突然問:「他們怎處置那隻腳?」又有一場,Lisa正在電話談重要事,着Curtis別彈琴,Curtis回答說:「那我怎辦?我要練琴啊!」兩個處境,前者是一個不恰當的好奇,後者是一種理直氣壯的撒賴,Lonergan將一種不罕見於小孩的稚氣壓縮成幾個小片段,再以對白點睛,直指要處。Margaret就是這種細節的累積,從每個角色中截取部分精華,湊合成一則異常多彩艷麗的成長誌記。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