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5月16日

占飛 忽然文化

焦慮未必是壞事

新冠疫情使人焦慮。世局使人憂患。全球有7.3%人口,即每14人中約一人有焦慮情緒,嚴重的會患上焦慮症。之前有報道指出美國有18%即超過4000萬人有焦慮症。這是最常見的精神問題,病人要服藥才可正常生活。

2021年,牛津出版社調查8000名學生後,將「焦慮」列為Children's Word of the Year。

香港曾在2010至2013年間分別作一星期的調查,發現16歲至75歲的華人中,4.2%有焦慮情緒,患上混合焦慮抑鬱症人口達 6.9%。由2019年到現時,焦慮人數有沒有增加?增加了多少?

紐約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鈴木溫蒂(Wendy Suzuki)曾說,焦慮是發達國家大都市人口的「預設狀態」(default mode),即是說,現代人恒常活在焦慮中。近憂是事業、收入、愛情和婚姻、家庭和親人等等。遠慮是氣候變化、環境污染、健康、退休、政治經濟動盪等等。面對近憂遠慮,有焦慮情緒是正常的,沒有焦慮才不正常。美國心理學及神經科學教授Tracy Dennis-Tiwary甚至說,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就是個焦慮社會,皆因社會變動太大太快速,且大變動往往突如其來,令人措手不及,除非你是「天跌下來當被蓋」的人,否則怎能不焦慮呢?

環境造成

Tracy Dennis-Tiwary指出,本應是「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25歲以下美國青少年,如今卻不少有焦慮情緒,甚至發展為焦慮症,近15年來服藥人數增加了4倍,英國也增加了2倍以上。原因至少有二:青少年習慣了天天上社交媒體,如IG、推特等,朋輩「合模」(conformity)壓力少不免大增,間中還可能遭到網上欺凌,怎會不焦慮?其次,這些年,父母不單是直升機家長,時刻「監視」子女的言行,增加了孩子的焦慮,還演化成「掃雪機式家長」(Snowplow parents),即在困難或障礙出現之前,家長已像掃雪機般清理路上積雪,方便行車。孩子在小、中學時無災無難的成長,受到打擊和挫折,「掃雪機式家長」即為孩子出頭應付。孩子一旦要獨自應付困難,便感到焦慮。現時美國的大學還要置safe spaces、trigger warnings等等「保護」學生,徒然令年輕人心理更脆弱,小小挑戰就憂心忡忡,小小挫折就焦慮,遇不幸和打擊就放棄、躺平。

時人喜歡將喜愁哀樂等等情緒二分為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喜樂是正面情緒,正面情緒激發正能量,正能量助人努力學習、工作和玩樂,視為好的情緒。反之,愁哀、焦慮等等則是負面情緒,令人失去動力,對世俗一切失去興趣。在生產和消費至上的社會,正面情緒和正能量促進經濟增長,備受讚頌。負面情緒則損害生產力。由是,社會將焦慮視為壞事、損害健康乃至標籤為病症。愁哀、厭倦、憤怒甚至躺平等等亦作如是觀,須如損害農作物收成的害蟲、野草那樣除之而後快。

激發潛力

有市場就有供應。如今,各類「專家」教人各種辦法避免和去除負面情緒。鈴木溫蒂教人做運動、深呼吸、靜坐、聽音樂、書寫、繪畫等等「情緒調節」(emotion regulation)技巧,再不行則提供藥物,使人去除負面情緒,恢復「生產力」(productive)。然而,在紐約研究焦慮症十多年之久的Tracy Dennis-Tiwary發現,焦慮類似失眠。愈害怕失眠,愈會失眠。焦慮亦然,愈擔心/焦慮自己會焦慮、愈想擺脫焦慮,就會愈發焦慮,因此,她認為不應將焦慮當作病症。

從演化論的角度看,痛苦刻骨銘心,快樂過眼雲煙,皆因負面情緒有助人類生存和演化。情緒亦跟身體的免疫系統一樣。病過,免疫系統就會產生抗體。同樣,曾焦慮,情緒就會堅韌(resilient)。不單焦慮如此,壓力(stress)亦然。死線愈近,創作人的原創力就愈會井噴。沒有死線,沒有壓力,創作人可能懶懶散散。若非曹丕「相煎何太急」,曹植怎能創作名垂千古的七步詩?

在焦慮和壓力下成長者,會有許多焦慮,卻少有焦慮症,更罕有混合焦慮抑鬱症,如是我信。丹麥哲學家齊克果(Søren Kierkegaard)甚至說:Whoever has learned to be anxious in the right way has learned the ultimate。他自己就是好例子。《孟子.告子下》說得更精采:「困於心,衡於慮(思想梗塞),而後作……入(國內)則無法家拂士(沒有法治和賢士),出(國外)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撰文 : 占飛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