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4月28日

占飛 忽然文化

考試制度看香港發展

李家超宣告參加2022年的香港特首選舉後,和他的前輩曾蔭權一樣,李家超的學歷經常被放大。其實當年兩人都獲香港大學取錄,因家庭經濟問題,無奈放棄升學。

條條大路通羅馬,後來兩人都在事業領域上幹出成就,證明只要肯努力,自會有出頭天。

看香港考試制度轉變,恍如看一頁香港的發展史。1949年,新中國成立,大量內地人口移居香港,有的帶着資本,更多的只帶着勞力,人口急增,教育學額嚴重不足。

1949至1961年,當時的香港政府推出小學會考。以1955年為例,約有超過3000名小六學生應考,但當中只有1000個中學名額。

刻苦耐勞

而被取錄的1000人,僅成績最優異的150名小六生可以獲免費資助,即其餘的850名考到中學學位的學生,需要繳交學費才得以保留學位。

至於2000名(還未計有資格升中,因各種原因輟學)的小學畢業生怎辦?不必擔心,五十年代中期開始,美國經濟已漸漸復甦,對成衣、皮鞋、裝飾品、日用品等等需求極大,香港輕工業急速發展,工廠需要大批刻苦耐勞的員工,只要年輕,肯學、肯做就找到生計了。

到了1962至1977年,小學會考改為中學入學考試,學生依成績分配學校,表現優異的一批可以升讀至中五畢業的學校,其次的可以升讀至中三畢業的學校。以1970年為例,該年度約有5萬名考生,但能分配到學位的,只有1.5萬人。

成績最優異的尖子學生更獲資助學費,其餘的一律要繳交學費。不過,公立學校的學費有限,昔日一般家庭尚可負擔。

由於社會漸漸富裕,部分家長有能力負擔得起較高昂的學費。這時,私立中學如雨後春筍,為許多考不到中學學位,但又想繼續學業的學生提供另一條升學途徑。

六十年代末正值「亞洲四小龍」時代的開始,新加坡、香港、韓國和台灣利用良好又相對廉價的勞動力,成為4個發展迅速的經濟體,是除日本外,亞洲地區冒起的經濟火車頭。

這時,香港最需要的,除了勞動工人外,還要少量技術人員。於是,一批中三畢業生力軍是剛剛好。

1978至2000年,香港學業能力測驗取代了中學入學考試,實施9年免費教育。即是說,所有學生都可以完成中三課程,再進行評核能否繼續高中學業。而自1978年開始,大部分學生都可以完成中學課程(中五畢業)。

而小部分未能升讀中四的學生,也多了許多出路,他們可以入讀學費較高的私立中學,又或轉到工業學院,學習一技之長,如汽車維修、地盤建築等。

七十年代末,因內地改革開放政策,香港被稱為通往內地的窗口,經濟火速起飛。這時的香港屬於已發展城市(developed city),工廠逐漸北移內地,而香港的人力需求亦由純粹的勞動力,轉為出入口貿易,需要培訓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員工,中學畢業自此成了基本要求。

及至千禧年後,香港社會又出現改變,中產階級形成,市民普遍富裕、適齡學童減少、多間大專院校升格為大學……香港的教育制度漸漸由精英制走到普及制。

在1963年中文大學創立之前,只有一所香港大學。考試成績最優異的1%,才有機會入讀;中大成立後,情況有改善,也只是成績最優異的2%可以入讀大學。

根據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資料,以1988年為例,當年中五畢業生約為14.6萬人,他們參加中學會考後,約有1.8萬人可以升讀預科(中六中七),1990年大學及大專院校學額加起來只有約5000個。

過時觀念

直至九十年代前,仍僅限於成績最優異的5%可以成為大學生/大專生。所以,坊間形成了大學生是天子門生的觀念。

不過,這個觀念在今天來說,也未免過時了。

目前香港的法定大學已超過10間,2021年的DSE考生應考人數約5萬,同年的學額約1.5萬,加上有其他取得學位的途徑,要獲得學士學位,不會太難。

回頭再看六十年代投身社會的曾蔭權,和七十年代的李家超,兩人都是那年代裏1%的優異生。雖然,他們沒有入讀大學,卻憑着本身的能力和努力,一樣做出成績來。

撰文:占飛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