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2月7日

譚淑美 訪談錄

荔枝窩村原居民曾月英講客家故事

農曆新年晚市禁堂食,不少家庭轉吃源自客家人的盆菜,但對於客家文化,除了盆菜和茶粿,大家還認識多少?

被譽為香港現存最完整客家圍村的荔枝窩村,近年復村復耕,不單有故事館落成,也有村屋變成民宿,滿懷大志的年輕人下田耕種,甚至培植原生作物去保育。本欄一連兩日會以兩個人物專訪側寫荔枝窩村的過去與未來,今日先有首次公開談人生故事的原居民曾月英(英仔姐),她於1960年在荔枝窩村出生,七十年代尾隨夫婿離鄉別井遠走比利時,近年才回流香港。復村後,她回到荔枝窩賣茶粿,竹簍裏香噴噴的雞屎藤茶粿,更是沿用古老方法在山上採摘野生雞屎藤製成。

從荔枝窩碼頭下船後,在村口第一個小食檔就見到英仔姐。遊人已坐了一個半小時的船,大概有點餓了,都紛紛掏錢買茶粿。手掌心那麼大,10元一個,有雞屎藤、眉豆、芝麻、南瓜、蘿蔔口味,年紀已「登六」的她解釋:「茶粿是我親手做的,雞屎藤在田野摘。」至於怎樣學會做茶粿,她理所當然地說:「細個見過阿媽整,咪有樣學樣囉!」

家家戶戶有田

訪問中途,有個大媽模樣的遊人問她有沒有魚蛋賣,聽到的人面面相覷。她快人快語,問那個大媽:「坐船咁耐來問有冇魚蛋?不如去旺角啦!」問路的人更多,「試過有後生仔問我鎖羅盆點去,係咪有鬼?我問他們唔驚嗎?他們話:我哋就係想去撞鬼!」

1960年,英仔姐在荔枝窩出生,她指着身後已翻新了的小瀛學校,「我就在這兒畢業的!」小瀛學校於1927年由村中富戶捐錢建造,不單為荔枝窩村的兒童提供教育場所,也涵蓋慶春約其他村落的小孩。她14歲小學畢業,此後再沒進過學校。其時的老師來自外面,「我們有7個老師、一個校長!好多人來讀書的,梅子林、鎖羅盆的學生,臨上堂前,跑啊跑,趕來上課。」她手舞足蹈肉緊地道。

童年的生活日常,「早上起身,拿髒衣去杯頭潭洗衫——即係河嗰度呀!洗完回家煮飯,煮完飯就返學,晚上去掌牛——即係看住啲牛,唔好畀牠們吃別人田園的菜。我們每家每戶都有田地的。晚上吃飯後在學校對出的空地玩,當時有籃球架、滑梯。我們也會去山澗照蟹、魚——沒有電筒,我們用的是火水燈。抓到蟹的話,阿媽用來煮蟹粥。」

荔枝窩有點名不符實,因英仔姐說從沒見過有人種荔枝。「我們這兒有300多年歷史,前人有沒有種過我唔知,但我童年時,這裏多數種稻米、年桔。年桔由梅子林而來,我們搬下山後要幫忙修剪,再推到碼頭。因此,每逢過年,呢度忙到阿媽都唔認得!」她大剌剌地道。

梅子林離荔枝窩約15分鐘的路程,山徑有點斜,即使現在鋪了石屎路,也要一定體力。「但『窩』呢,荔枝窩的地形,就真似一個窩,群山圍繞,咩山竹(颱風)來襲,我哋丁點事都沒有。這些屋較我還要老,都沒有倒塌。」

新年吃豬肉缽

荔枝窩盛產菖蒲,「加埋碌柚葉、桔——成隻放入去,用熱水一煮,年三十晚用來沖涼,象徵新的一年開始!大吉大利嘛!」她緊握雙手在心口虔誠地道,「然後我們去鄰家𢭃利是,真是好開心!」村民在新年時,除了會玩魚蝦蟹,也有玩客家紙牌「打牛仔」(又叫六虎牌),「即係呢種牌。」她站起來,拿出數副六虎牌,她的攤檔有得賣,售價10元。談着談着,有遊人插嘴,原來他也是客家人,於是先跟英仔姐以客家話交談幾句,再望着六虎牌帶點讚嘆地道:「好耐冇見過了,它的玩法有點像三公。」

客家人新年通常吃什麼菜式?

「豬肉缽,有雞有鴨有菜。」她憶述。

若想吃客家菜,在荔枝窩至少有兩三間飯店可供選擇。若想吃精緻一點的菜式,要提早預訂;常規客家菜則不用預約也吃到。觀乎飯店的餐牌,客家「黃酒煮雞」似乎是大熱菜式。

「噢,以往黃酒煮雞不是過年吃的,是給孕婦產後補身用,加啲薑去炒,可以驅風。」她如數家珍。那個客家遊人聽到搭嘴,「過年,客家人習俗還有吃盆菜呢!豬肉缽就是現在的盆菜!」

英仔姐聽到即反駁:「No!盆菜唔係客家菜嚟——嗯,荔枝窩肯定就冇嘞,其他地方我唔知。」

荔枝窩村舊的家居布局,大致都是一邊是浴室(無門、只有石牆間隔),另一邊則是灶頭。有一些未及翻新的,仍可見到舊時村屋的布局,在其中一間,英仔姐說那曾是一名問米婆的居所。「家家戶戶的布局都一樣,小便在浴室進行,拎個桶去裝就是了;辦大事則要到屋外的細屋仔去,這細屋仔用來放置耕田工具,大便就是肥料。我們把平時燒柴剩下的灰,堆在大小便裏,可蓋住臭味。」

小瀛學校旁邊是關帝廟,關帝是村裏的守護神,每逢農曆五月十三日村裏都有相關節慶。「我們會放花炮——砰的一聲,有條棍跌下來,大家去搶,搶到也沒什麼禮物,只是代表好意頭。」她一口氣說。

荔枝窩村以曾姓為主,也有黃姓村民繁衍。最早的居民據史料考證其實姓黃。村民不能跟同村——尤其不能跟同村同姓的人結婚。

「會浸豬籠㗎!同一個祖先開枝散葉的人不能通婚!」她大聲說。

那有沒有見過浸豬籠慘劇呢?

「咁又冇喎!」她笑道,「浸豬籠只是口耳相傳,也不知是否有依據。」

村民結婚有個奇怪的習俗——「喊三日」。英仔姐解釋:「新娘結婚要喊三日,真係要喊的,有本書畀佢一路讀一路喊。新娘的姊妹則要在左右陪伴,不用喊,只是來陪她。這習俗我是聽阿媽講的,到我的年代已廢除了。」原來習俗名為「哭嫁」,在中國其他地區也有此習俗,那本「書」叫「哭嫁歌」,新娘可自由創作歌詞,通常講對出嫁的恐懼,或因姑娘嫁到別村去,舊時交通不發達,訴說難以時時刻刻回家探望家人的難過。

撰文:譚淑美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