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2月7日

顧小培 康和健

冥想安心

所謂「機器」,不外乎是一種裝置或設備,或是利用一些物體,作出特殊形式的構建、配搭,以至組合,令其成為達致某些功效的工具。人類在進化中一路走過來,設計了無數的機器,助其生存之需。機器的整體和每個部分的「配置」,都可以有它的「用途」;前者是為「結構」,後者是為「功能」。

無論什麼機器,經過長時間的使用,其結構會有損耗的情況,功能從而下降;兩者若去到極端,這機器會完全失去作用。另一方面,縱使不予使用,環境上的因素也可令它頹敗。因此,在某些機器而言,經常運用能促使它的操作免於「閒置形成」的頹敗,用起來更順暢。但從來沒有任何機器的「結構」本身,可以經使用而改變甚或改善的。所以我們說機器是「死」的。

相對來說,生物之所以是「生」,原因之一正是在於生物有演進的能力。雖然,生物最終也不免會死,但在生存的過程中有新陳代謝的操作;而在一定程度的限制下,新陳代謝帶來的不單單是生的延續,更有結構性的改良。最簡單的例子之一可見於細胞。重複的運動,可以增加肌肉細胞的數量。

神經細胞又如何?一直以來,科學家認為人類在幼兒生長期過後,大腦結構不會發生變化。但自數十年前開始,走出了「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的理論。這理論說的是,重複性的經驗不但能促進神經系統的功能,更可以改變大腦的結構。

美國有一間大學的Richard Davidson教授,他是心理學博士,在其學術界中鼎鼎大名,曾在2006年被《時代雜誌》評選為「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一百人」之一。他有一個主張,正正就基於「神經可塑性」。

大腦(the brain)是有實體的,屬身體器官之一;心靈(the mind)包括情緒、知覺、意志、思維、記憶和想像,雖然主要源自大腦,但是虛無縹緲的。Davidson認為,可以藉塑造心靈之道,改變腦的結構。

如何塑造心靈?又如何能將腦改變?這位教授的主張是利用「冥想」(Meditation)。他說他在求學時期曾專誠去印度學「打坐」。回來後,他仍然維持每天花一點時間坐下來冥想。後來有一次碰到達賴喇嘛。談話中,經由達賴提出有關「痛苦」與「快樂」的說法,他聯想到冥想,認為那是一個「能主動地令人超脫煩惱、達致心靈安樂」的方法。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