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1月23日

占飛 忽然文化

神經可塑性

為什麼人們無法免除「馬斯勞的錘子」?早於1949年,當勞赫布(Donald O. Hebb)在《行為的組織》(Organization of Behavior)書中,提出一個神經科學理論:一組神經元一起激發時,會形成一個模式(pattern)——Cells that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這些神經元日後會用同一模式一起激發。打個比喻,神經元一起激發的模式,就像黑膠唱片的坑紋。唱針每次沿着同一坑紋行走,播出同樣的音樂。坑紋用得愈多愈深刻,形成習慣,儲在腦袋的「基底核」(basal ganglia)。由是有「馬斯勞的錘子」。

幸好人有「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由出生至死亡,人都可以不斷學習,不斷在腦袋刻上新的坑紋,日後置舊坑紋於不顧而用新坑紋。人類能夠進化到今天上太空入深海,便是靠「神經可塑性」。為什麼人愈老,愈不能適應新事物?著名的生物學家麥達和(P.D. Medawar)一語中的:「人腦視新思想,如身體視陌生的蛋白質,抗拒之。」(The human mind treats a new idea the way the body treats a strange protein, it rejects it.)

學習就是思想「日新」、「維新」。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朱熹解釋:商朝開國君主湯,在洗澡的盆上刻了一句箴言——要「日新」,新完又新,天天都新。商湯不知有「神經可塑性」,卻深明日新的重要。《詩經.大雅.文王》亦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周朝得天下,皆因得到新的天命。現今,「無所不用其極」帶有「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貶意,原本意思指君子為了安天下、保萬民,要用盡所有方法「維新」,即用新思想、新方法,解決新問題。可惜,子孫沒有好好聽取二千多年前祖宗的教誨,「維舊」是尚。愛因斯坦有句話說得好:No problem can be solved from the same level of consciousness that created it——製造問題的那個意識,不能解決問題。換句話說,要解決問題,必須跳出舊框框,丟掉「馬斯勞的錘子」!

撰文 : 占飛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